本报记者 崔春梅 摄影报道
每天晚上9点,55岁的时忠明总会来到书房里朗读。第二天一早,时忠明就会把前一晚录好的作品发送到公众号上。那些静止的文字,被他用声音装上了翅膀,带着温暖和情感,飞向倾听者的心中。
无心插柳
迷上朗读
年轻时,时忠明就对文字有着特别的情感。5年前,他突患脑栓塞后,便开始背诵古诗词和散文等,锻炼记忆力。
有时候,时忠明拿不准文章中某个字的读音,便开始在网站上搜索相关文章的朗读资料。慢慢地,他被那些声音的魅力所感染,产生了自己也要朗读的想法。
由于之前没有学过朗读技巧,时忠明就一点一点摸索着自学朗读。执着的他采用了最见效的“笨”方法,那就是多听、多读和坚持。
一篇文章,时忠明要反复听上二三十遍。揣摩透文章的意境和写作思想后,他再跟读二三十遍。在这个过程中,时忠明会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让那些无声的文字变成有灵魂的语言。
2017年1月,时忠明试着把自己的朗读作品发到网上。他的声音细腻而富有磁性,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没有人知道,一篇朗读作品背后,时忠明付出了多少心血。每篇作品都是他前一晚熬夜录好,第二天一早发到网上。
有一天,时忠明一大早收到了一位朗读爱好者发来的信息,说他把“呱呱坠地”读成了“瓜瓜坠地”。收到信息的时忠明惊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打开电脑检查,发现自己确实读错了,就抓紧时间利用编辑软件将错误读音改正过来。
带动更多人
爱上朗读
时忠明朗读的内容范围很广,很多听众纷纷给他留言,说听了他的朗读作品后,原本烦闷的心情开朗了很多。
闲来无事的时候,时忠明会翻看那些留言,心中有了一种成就感:自己的声音能给他人带来阳光和温暖,他已不单纯是为自己朗读了。
2018年,活跃在各种朗读活动中的时忠明申请了一个名为“快乐晨读”的微信公众号,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朗读作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朗读美文,传播正能量”的队伍中来。
很多朗读爱好者把自己的朗读作品发给时忠明,请他点评。其中,不少人还处在“零起步”阶段。时忠明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对方点评、示范,直到对方掌握朗读的要领为止。他的耐心与热情,感动着大家。
在时忠明的带动下,已经有六七十名朗读爱好者加入进来,成为“快乐晨读”的主播。时忠明和主播们朗读的作品在“快乐晨读”微信公众号和喜马拉雅平台同时推送,已得到全国各地8万粉丝的青睐。
“快乐晨读”成了不少朗读爱好者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个完整的朗读作品,不仅仅需要录音,还需要配乐、配图、编辑文字等。除了线上学习,时忠明还经常挤时间,和主播们举办各种线下活动,带着大家一点点学习,让他们成为全能主播。
在朗读的路上
坚持行走
今年农历春节的时候,时忠明计划等过了农历元宵节再更新微信公众号的朗读作品。农历大年初七那天,一位“心急”的朗读爱好者给时忠明打来电话,询问什么时候更新朗读作品,朗读爱好者们都盼着呢!
“那位朗读爱好者的电话,让我产生了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这种责任感促使我在这条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时忠明说。
接触朗读5年来,时忠明每天坚持录制朗读作品(左图)。不管是节假日亲友聚会,还是和朋友们外出吃饭,一到时间,时忠明总会向大家“请假”回家“做作业”。
如今,时忠明和主播们已经发表了1500个朗读作品,内容涵盖小故事大道理、人生感悟、诗歌散文等多个方面。
“‘快乐晨读’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用带声音、有温度的文字向大家传播正能量。在这里,听众们能收获阳光,我们能收获快乐。”时忠明说,他会坚定信心,带领越来越多的快乐主播行走在朗读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