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慧 本报通讯员 刘黎明
“没想到,我这3万余元钱还能要回来,真是太感谢法官了!”近日,在孟村法院的办公室里,孟村的李某激动地对法官吴玉超说。
原来,是吴玉超打了100多个电话,帮李某要回了借给朋友张某的3万余元钱。
向朋友借6.5万元
违反约定被起诉
孟村的张某与李某是多年的好友。2018年3月,张某以做生意资金不足为由,向李某借了6.5万元钱。张某承诺,两个月后一次性还清借款。借款到期后,张某只给了李某3.3万元。剩余的3.2万元,李某多次向张某催要无果。
大约在半年后,李某将张某起诉到孟村法院,要求张某返还剩余的3.2万元借款。
孟村法院经过审理,判决张某还钱并支付利息。张某并未如期按照判决履行还款义务。去年1月,李某向孟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欠债者躲避执行
法官多方找线索
孟村法院执行法官吴玉超接手此案后,立即展开执行工作。法官查明,张某主动返还李某3.3万元后,一直在外地打工。张某的手机关机,他的家人也称联系不上张某。
法官通过执行网络查询,并未发现张某名下有存款或者可供执行的财产。李某也提供不了与张某有关的财产线索。
今年9月,李某因病住院,急需医疗费。为了维护李某的合法权益,法官尝试着与张某的亲戚朋友取得联系,打听张某的下落,并不时拨打张某之前使用的电话号码。
法官发现,张某的电话始终处于关机状态,这说明张某仍在使用原来的手机号。
见联系不上张某,法官再次来到张某家,给张某的家人做思想工作,分析张某拒绝履行执行的利害关系。
100多次“拒接”电话
最终同意归还欠款
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法官每天都会给张某打几个电话。
今年10月16日,法官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法官一看,手机屏幕上显示的竟是张某的电话号码。
电话中,张某说,法官一共给他打了100多次电话,虽然他一直没接到,但也被法官的坚持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张某希望,法官能通过电话调解他与李某之间的债务问题,他愿意归还欠款。
随后,法官与李某取得联系,说明张某的情况后,通过电话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达成调解。
11月16日,张某的儿子受张某的委托来到孟村法院,当场将3.2万元钱交到了法官手中。
随后,法官将3.2万元执行款交到了李某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