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3日
第11版:11

愿意花时做“土豪”,不想花时当“铁公鸡”……一些年轻人的消费观是不是有些“怪”——

千元可以花,十元必须省?

本报记者 李昕也 摄影报道

消费者在品牌专柜选购美妆产品

“花27元喝了一杯奶茶,觉得值!喜欢的一首歌曲下载要花3块钱,贵,不买!”上周末,市民张晓霏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段话,并配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奶茶的照片,一张是下载歌曲需要付费3元的提示信息截图。

“说的怎么这么像我?前几天逛商场花300多元买了一双鞋,想到打车要花7块多钱,没舍得,走着回的家。”除了好友的点赞,还有人留言交流消费“心得”。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军的新生力量,见到心仪的东西“倾家荡产”也要买买买,对于“看不上眼的”,一毛钱也不愿多出。这种奇特的消费观背后,折射出年轻人怎样的消费心理呢?

买千元护肤品“不眨眼”

囤60元纸巾“算”20分钟

“3层120抽24包,售价59.9元;3层100抽30包,售价69.9元,我得算算哪个便宜。59.9÷24÷120÷3等于0.0069,69.9÷30÷100÷3等于0.0078……”11月30日晚上,张晓霏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用手机上的计算器计算网购哪个纸巾套餐更合适,认真的架势就像她上学解题一样。

“这两个套餐价格都不如之前那个品牌的便宜,还是不换牌子了。”经过对四五种纸巾价格换算、比价后,张晓霏终于决定了购买哪种纸巾。

对比哪种纸巾更合适,张晓霏可谓绞尽脑汁,除了比品牌、比价格、比尺寸,还要看店家有没有满减券、打折券,整整花了20多分钟。而之前张晓霏网购的一套1200多元的护肤品,从选购到付款用了不到2分钟,即使家里的那一套还没用完。

“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适一点。”张晓霏告诉记者,平时也会省钱,但都是大头不省小头省。比如会一次性囤促销的纸巾、洗脸巾,有时还会在网上领优惠券买一些零食或者生活用品,如果是护肤品就不敢贪便宜,怕对皮肤有损伤。

张晓霏在我市某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25岁的她有一套自己的消费观:只要愿意买的再贵也不手软,没必要的就要精打细算。

“我买过价格比较亲民的品牌护肤品,效果明显不好。护肤品的功效主要是为了护肤、保养,这不是随便哪种产品都可以替代的。现在不注重保养,以后经济条件好了可能也‘补’不回来了,而生活日用品价格适中就可以了,没必要选贵的。”

张晓霏说,自己开销的大头除了护肤品就是聚餐。“和好友聚餐花二三百元我也愿意买单,但点外卖的时候,我会先看这家店有没有满减活动,如果没有,我会再换个APP看看价格。”即使省几块钱,也让她挺有“成就感”。

花700元买名牌鞋

视频会员靠“借”

“我愿意为兴趣买单,再贵也值得。”27岁的小陈是位篮球爱好者,在他看来,一双安全、舒适、炫酷的运动鞋可以为他打篮球“助力”。“前段时间刚入手了某知名品牌的新款球鞋,包裹性、防滑性和减震功能都不错,虽然花了700多元,但打起球来感觉就不一样。”他觉得一双好的球鞋可以增加他运动时的安全性,也能让他更好地发挥。

小陈每月收入近4000元,买700多元的运动鞋,穿80多元的T恤;和女友看场电影消费上百元都无所谓,平时追剧会员包月19元却舍不得买。这是小陈平时的生活消费写照。

他认为,贪便宜买双质量一般的运动鞋,如果在运动时受伤了反而不划算。“和女友去影院看电影,这种场景式体验是在家观影无法比拟的,我也愿意花这个钱。但是视频网站的会员卡我没打算办,非会员就是多看几分钟广告、剧集更新慢一些,实在想看就借朋友的会员号来看。”他说。

“80多元1袋的猫粮说买就买,30多元的咖啡说喝就喝,但看到网上一个9.9元的发卡,犹豫好久都没买。”在22岁的丁思祺看来,买东西没有贵不贵,只有值不值。

性格内向的丁思祺养了一只宠物猫,用她的话说,“宠物可以治愈我的孤独感”。她对猫咪宠爱有加,“猫粮买贵的我一点儿都不心疼,担心太便宜的会不健康”。

丁思祺买30多元一杯的咖啡毫不犹豫,双11去网店买洗手液时,先问客服“有满减吗?能凑单吗?第二件几折”,甚至找两三家网店进行比价。有时刷淘宝到凌晨两点,最后一分钱都没花。“买自己心心念的东西,可能已经上升到精神消费了,买了就高兴,所以不会在乎钱多少,而觉得不重要的就不愿多花钱。”

购物理由千万条

理性消费第一条

出门吃饭AA过百元都不心疼,买菜总想让老板抹个零头;衣服可以便宜,但鞋子必须贵;配套齐全的护肤品套装必须要好,化妆棉只要第二件半价的;生活必需品要各种节省,与兴趣有关的则大手大脚……

对于当下年轻人“能省则省,该花就花”的消费心理,心理专家认为这属于常见的“心理账户”范畴,即人们会把各种支出或收益划分到心中不同的账户中。上千元的鞋子、护肤品符合他们的消费心理预期,就不会觉得贵,说买就买;几块钱的纸巾、邮费不在他们的消费预期之内,让他们花这个钱就不大容易接受了。

很多年轻人有超前消费的习惯,愿意为自己的兴趣和追求买单。这种消费观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做出决策,做好自己的理财和金钱分配规划,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年轻人消费观念不成熟,重物质、轻文化的消费现象颇为常见。一旦不合理的金钱分配理念形成,就会将大笔钱款用于购买“看上去很值得花”的商品。

专家建议,面对商家的花样宣传和营销,年轻消费者要做到理性消费。理性消费既不鼓励盲目消费,也不鼓励抑制消费,年轻人需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通过合理的消费,或提高生活品质,或投资提升自我,这也是更加开放的消费观的体现,适度消费永远不过时。

2020-12-03 本报记者 李昕也 摄影报道 愿意花时做“土豪”,不想花时当“铁公鸡”……一些年轻人的消费观是不是有些“怪”——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961.html 1 千元可以花,十元必须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