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火轮儿”,现在的年轻人压根不知道是什么;但那个年代从沧县中学毕业的学生,说起吃“火轮儿”,就有一种亲切感。是“火轮儿”陪着我们完成了学业,度过了人生成长阶段,是“火轮儿”托起了希望,托起了同学们的梦。
“火轮儿”是用玉米面做成的食品,就是双手一捧所围成的形状,二两一个,实心,比较硬。用水和好玉米面,两手捧起一捧,稍微施力,使之成形,在蒸笼中侧立蒸熟,即是“火轮儿”。那时候,白面极少,“火轮儿”就是当时学生们的主食。
那个时期,物质匮乏,学校生活水平低,学生生活很艰苦。每日三餐,食堂的主食基本上都是“火轮儿”,且只有中午有一个热菜,一般是由茄子、南瓜或白菜做成的汤菜。
当时,我们都是青少年,活泼爱动,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此吃得多,消化得快,饿得快。二两一个的“火轮儿”,一个男生一天能吃五六个,真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特别是在上午第四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我们经常饿得肚子“咕咕”直叫,两只眼睛直往教室外瞟。下课铃声一响,从各个教室里便窜出打饭的值日学生,有的手提着簸箩,有的抬着大桶,争先恐后地奔向食堂。回来时,大桶里的汤菜表面漂着少许油花,簸箩里躺满了结实的“火轮儿”。同学们吃饭如同风扫残云,几个“火轮儿”、一碗汤菜,不一会儿,就会被吃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个学生挑食,没有一个学生对伙食说三道四。这一切为的是吃饱,然后好好学习。
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一个大家庭。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全部住校,过着集体生活。低年级的学生一入校,班主任在学习上是老师,教授知识;在生活上像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同学们。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同学们学习非常用功。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火轮儿”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记是非常深刻的,永远抹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