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咋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不得将“健康码”作为通行唯一凭证,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据11月25日《沧州晚报》1版)
“不得将健康码作为通行唯一凭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代购服务”“要在应急预案中统筹考虑老年人需要”……这些文字出现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方案里,字字珠玑。
一字一句读完这则新闻,半是欣喜,半是心酸。
欣喜的是,国家把解决“老年人的不便”纳入了管理体系;心酸的是,那些需要“传统服务”的老年人曾经经受多少无助。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寒风中的老年人,他们脚步迟滞,他们耳聋眼花,他们手颤心慌……他们来到公共场所,来到政务部门,却被告之“没有健康码不能进”。
不止是“没有健康码不能进”,纵是进了门,无奈、难堪、尴尬照样兜头而来:填报信息,要在手机上下载APP;手机缴费,不收现金;激活社保卡,需要识别人脸信息;看病要在手机上挂号、手机上预约;没有人工服务台,一切都要自己操作……
将智能手机玩得“溜熟”的我们,尚且会被这些程序弄得晕头转向,更别提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了。你能想象他们的无奈、难过和尴尬吗?
手机成了老年人生活中难以逾越的门槛。他们被屏蔽在手机之外,也被屏蔽在智能生活之外。
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他们不敢出门,即使出门,也办不了事——看病挂不了号,坐出租车不会扫码,操作不了柜员机,坐公交车没有健康码……
现代生活似乎与智能手机捆绑在一起,在手机上购物,在手机上买票,在手机上缴费,在手机上打车……随之而来的,是人工窗口的减少,传统服务方式日渐消失。
智能手机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可是,当我们尽情享受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能忘了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尤其是公共服务和政务部门,最应想到老年群体的难处。
科技为政务赋能,极大地促进了政务工作的效率,可是我们也应看到:跟不上时代脚步的“银发一族”,因为信息鸿沟,被“互联网+”屏蔽在传统时代。
科技化不是“去老人化”。
智能化不是“去人性化”。
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更应彰显人文关怀,不让任何一个人成为时代洪流下的“信息难民”。
在智能化时代,“扶一扶、帮一帮、等一等”老年人,那才是文明和共享的真义。
而“帮扶老年人”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离不开道德精神的共建。但仅有道德还不行,还要用制度去“扶”,用规章去“帮”,用法律准绳去约束。
现在,关爱老年人的方案已经出台,这是老年人的福祉,它让我们对老年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
政令之下,我们希望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在工作中把“帮扶老年人”落到实处。
科技的本质是降低生活门槛,而不是制造门槛。
为人民服务是为所有人服务,而不仅仅是为那些站在科技前沿的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