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孩子打篮球时将鞋子的底边撕裂出两道大口子,我知道后就从家里提了一双成人的休闲布鞋去给他。一路上,他躲躲闪闪地紧挨着我,像是怕被别人看到的样子。他这举动,我感到既好笑,又难过,复杂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三十年前。
那时,我家弟兄姐妹七个,每个相差只有一岁多,像一窝呀呀待哺的雏鸟,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艰难地度日。当年农民能穿上一双“解放鞋”就非常不错了。我们家买不起鞋,见有人穿“解放鞋”就会直愣愣地羡慕好大一会儿。所幸母亲心灵手巧。她虽没上过学,但从小跟外婆学到一手好针线活,是村里出了名的“巧妇”。只要有时间,几张布壳在她的手下,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后,便能成为一双漂亮、适穿、耐用的方口布鞋。有母亲辛勤的付出,我们总算没打赤脚,温暖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
看似普通的一双小布鞋,手工制作极为不易。要求高,工序繁,需手眼身高度配合,心气神巧妙运用。否则,就算是按正常工序操作,穿上脚的舒适感也会大相径庭。做鞋时,先根据脚的大小选择胶底码数,再用剪刀将之修剪出自己所设想的式样。
之后,剪裁好两三张布料。这些布料一般是从破衣烂裤上挑选较好的布块裁下来的,有少数是裁布做衣服时剪下的剩布料。用土豆粉搅成不稠不淡的浆糊,将这两三块布料粘贴在一起,通常是棉布的在里层,丝绒布在外层,以便于保暖沥水。
粘贴布料挺讲究,浆糊涂抹必须均匀到位,压推力度也应轻重适中,时间不能过急过缓,这样粘贴出来的布壳才能平整如一,不留褶皱和气泡。这种布壳需粘贴两块,一块用做鞋帮,另一块用做鞋底以防滑。接着,用铅笔在布壳上画出鞋帮和鞋底的弧度线,使鞋帮和鞋底线面与胶底所留的线路刚好重合。最后再用棉线和鞋针沿鞋帮和鞋底以及胶底的重合线装订起来。这样,一双美观的小布鞋就成功了。
此外,母亲聪明,还会用铅笔在布壳上勾出花鸟虫鱼的外形轮廓,再用彩线绣出具体形象,使布鞋更加美观大方,格外让人喜爱。
一年中,母亲几乎没有一刻闲着,做了这行干那行。每晚夜深了,我们睡得香甜,她还在煤油灯下独自忙碌着粘布壳;寒冬腊月,其他人在打牌聊天,她却在火炉旁静静地穿针引线。在磕磕碰碰的岁月中,她夜以继日地做啊,做啊,一直到两鬓白了,腰背弯了。
当我们穿着母亲做的绣有图纹的布鞋走在街上时,就会有很多眼神凝聚在我们的脚上,也有许多“啧啧”的赞美声贯入我们的耳里,我们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幸福。布鞋只适合晴天穿,那些年没有柏油路,只要下雨,路上就会很湿很滑,穿布鞋出行,没走几步鞋就被弄脏了。除非走亲赶集日,平时我们都舍不得穿,而是将它洗得干干净净的放着备穿。
现在,各种款式的鞋子应有尽有。可是,再怎么昂贵的鞋子穿在脚上,也不会有穿当年母亲做的布鞋时的那种自豪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