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有一个很特别的科室——疼痛科。在很多患者的印象中,肚子疼去胃肠科,腰腿疼去骨科,心绞痛去心内科,疼痛科不就是开止疼药的吗?
对于这些误解,沧州市人民医院疼痛(脊柱微创)科的创始人张焕峰这样说:“其实,除了吃药镇痛,在专业的镇痛科室——疼痛科还有很多镇痛的方法。在疼痛科医生这里,腰腿疼不是都需要做外科手术的,偏头痛不是只有吃药才可以缓解的,带状疱疹痛不是只能靠忍的,癌痛也是可以缓解的……”
一位因三叉神经痛饱受折磨的患者经过张焕峰的微创治疗,重新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患者感慨:疼痛数月,一朝消除,真是“从地狱到天堂”般的感觉。
从“居无定所”起步
在治疗“疼痛”的道路上,张焕峰一直在探索。2005年,在医院骨科任职的张焕峰就敏感地意识到,因疼痛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为了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可以建立专门的疼痛门诊。当年8月,“疼痛门诊”正式挂牌成立,为患者治疗疼痛。
作为疼痛门诊唯一的一位医生,张焕峰身兼多职,出门诊、做手术、管理病人,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张焕峰说:“当时最困难的事不是没人,而是没有病房。”疼痛门诊收治的病人开始“借住”在骨三科,后来又辗转来到骨二科。因骨科住院病人较多,疼痛门诊的病人又被安排到肿瘤内科病区。由于病房紧张,很多时候张焕峰要把病人安排“住在”楼道里,查房也只能在楼道里进行。
随着住院病人的增多,2013年6月,医院为张焕峰解决了“没有安身之所”的难题,在东院区放疗科为疼痛科设置床位20张。
医生当起“搬运工”
沧州市人民医院东院区距离院本部有一段距离。每次病人在本部做完手术后,都要由救护车转运到东院区病房。张焕峰清楚地记得,当年维明路的排水不畅,每次下雨,路面都要积水。刚搬家的那年,雨水特别多。每次他去查房,都要卷起裤腿,蹚水过去。虽是夏季,但在齐膝的雨水中来回行走的滋味也不好受。
疼痛科的病房设在三楼,没有电梯。做完手术的病人都要躺在担架上被抬上楼。这项工作要由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一起完成。一次,一位体重100多公斤的患者做完手术,被救护车拉到了东院区。张焕峰和助手还有一位疼痛科的护士加上患者家属一起抬患者上楼。刚走到二楼,大家就累得坚持不住了,只能放下担架,歇会儿再继续。等把病人安顿好后,张焕峰才发现,自己的腰都直不起来了。
没有专用CT,每天下午4点才能开始手术
有人形容疼痛科医生是“文武双全”。“文”指的是专业的疼痛科医生对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知识必须样样烂熟于心,融会贯通。“武”指的是,疼痛科医生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各种手术,他们的王牌是微创介入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要在CT引导下进行。建科之初,疼痛科没有专用的CT。医院的CT白天要用来给患者做其他检查,张焕峰只能把疼痛科患者的手术都安排在下午4点以后,因为那个时候,CT机就“清闲”了。
当下班时间临近的时候,张焕峰开始换上无菌服,准备手术事宜。一台微创手术一般需要半个多小时,赶上复杂的情况,就得适当延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张焕峰都要做手术到晚上七八点。患者多的时候,手术排到凌晨也是常事。最晚的一次,张焕峰做了13台手术,结束最后一台手术,已经是凌晨两点钟了。
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张焕峰连衣服都没脱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6点,他又准时起床。
7点钟,他就要回到病区查房。
8点钟,张焕峰准时出门诊。
下午4点,又一批患者等待着手术……
对于张焕峰来说,不管多累,他都可以坚持。看着疼痛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茁壮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他觉得一切都值。
在沧州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建制沿革”史上,有两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2016年1月,疼痛科迁至本部院区外科楼7楼,拥有了独立病区和护理单元,设置床位30张。
2018年6月,疼痛科拥有了专用的手术CT,结束了下午4点以后才能手术的历史。
拄着拐为患者做手术,他坚持了3个月
2009年,张焕峰的脚踝扭伤。经检查,伤处没有骨折,只是韧带拉伤。骨科医生出身的张焕峰为自己准备了一副拐杖,拄拐继续上班,出门诊,做手术,没有耽误任何工作。
同事们劝他:“老张,‘伤筋动骨一百天’,病人韧带拉伤都要打石膏休息的,你怎么还来上班呀?不怕脚残了!”
闻言,张焕峰只是笑笑,没有说话。但他心里想的是:科室刚刚步入正轨,如果我因伤歇班,科室就要停转了。
拄了3个月的拐,张焕峰一台手术也没耽误。
就是那次的经历,让张焕峰留下了病根,只要走路时间稍长,脚踝处就会钻心地疼。喜好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他,再也爬不了山了。
在张焕峰的努力下,疼痛科从最初的只有一位医生、一位护士发展到如今拥有9位医生、15名护士;从一间屋子的疼痛门诊发展到拥有独立病区和护理单元的专业疼痛(脊柱微创)科。
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
随着医学的进步,对疼痛的研究与治疗已进入了专业化发展阶段,需要以专业的态度去对待疼痛问题,以专业的手段去管理患者。
张焕峰带领的疼痛科也一直在与时俱进。他们依托京津冀大医院求发展,及时学习疼痛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在利用微创技术治疗各种神经痛的应用上始终处于同级领先位置。
疼痛科的大夫们利用胶原酶溶盘术、臭氧融核术、射频消融术、脊柱内镜等微创技术,治疗各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顽固性癌痛患者已达万余例。
由于“疼痛专科”是个新兴专业,为了学习新技术,张焕峰经常外出进修。为了节约时间,他每次都是晚上出发。
有一年夏天,张焕峰到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进修学习,到达医院时是凌晨4点。于是,张焕峰就坐在候诊椅上休息。一觉醒来,张焕峰收到了一身蚊子赠送的“红包”。早上8点,他精神抖擞地来到疼痛科宋文革教授的办公室。张焕峰笑着说:“我的一大优点就是随时随地都能睡着。不管是火车、汽车还是候诊椅、长条凳,都是我的‘加油站’。”
宋文革教授用6个字评价张焕峰:悟性好、技巧高。别人要学上几个月的新型手术,张焕峰只要学习几天就能掌握技巧。
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委员……天赋加勤奋让张焕峰名字前的头衔越来越多。近年来,张焕峰还多次站上国家级疼痛学会的讲台,与众多疼痛专业的同仁交流探讨。
在张焕峰的疼痛科,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做一台手术,出一台精品;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张焕峰精湛的医术帮众多患者消除了痛苦,很多患者都成了他的朋友。
沧县的刘先生今年53岁。多年前,他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法下地,四处求诊无果,最后来到张焕峰的疼痛科。经过微创手术,行动不便的刘先生恢复了劳动能力。自此,刘先生就把张焕峰当成了朋友。每年地里的花生、红薯收获了,他都要专程给张焕峰送来;果园里的鸭梨熟了,他也想着带一些给张焕峰尝尝;来沧州办事,他都要到医院里转一圈,和张焕峰说上几句话。刘先生说:“生病时,我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张大夫治好了我的病,就等于挽救了我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