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直播翻车”“李雪琴直播被曝刷量”“辛巴被质疑带货卖假燕窝”……近期,直播带货主播和商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一方面,直播带货销售额不断创新高,主播置办豪车豪宅;另一方面,商家不断喊冤被骗,退款率99%的戏码持续上演。
那么,直播带货的“盛宴”中,究竟谁在浑水摸鱼?
“双11”撕下
直播带货的“面具”
过了“618”,就得准备“双11”,可见“双11”对商家的重要程度。可有的企业孤注一掷,高高兴兴地准备直播带货,却垂头丧气地走上了维权之路。
近日,一名商户发朋友圈称,11月6日,该公司店铺参加银河众星直播机构旗下艺人汪涵的专场直播,开播费10万元,当天成交1323单,退款1012单,退款率76.4%。直播过程中,由于有大量退款单的刷单行为,直播机构受到了平台方的虚假交易警告。
直播带货“翻车”的不只主持人汪涵,直播带货达人辛巴近来带货的燕窝被质疑是假货,看起来像水;今年走红的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双11”在某平台直播,直播机构号称有311万观众在线观看,随后有网友爆料称真实数据不到11万。
实际上,不仅仅是明星网红,有些“不差钱”的大佬直播带货时,也会通过张冠李戴,混淆销售数字。
有媒体指出,格力官微6月19日显示,董明珠5场直播累计销售额已超过178亿元。但实际上,“618”当天,董明珠只直播带货4个小时,178亿元中的102.7亿元是格力“618”当天24个小时的销售额,并非董明珠4小时直播带货的销售额。
“坑位费”让主播
稳赚不赔
对于“双11”期间直播带货引发的诸多争议,辛巴选择养病去了;李雪琴参加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汪涵没正面回应,他参加的节目《登场了!敦煌》将开播。当事人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不过汪涵签约方银河众星有了回应。银河众星称,公司没有任何虚构数据或购买流量的行为,只是帮该电商平台账号做一次直播,没有必要去刷单。
真的没必要吗?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假如某个名人直播带货时寥寥数人观看,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相信下次没人再砸钱找他(她)。
据了解,现在名人直播带货一般都有“坑位费”(开播费),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按媒体报道披露的数据,仅爆料汪涵直播刷单的商家就交了10万元“坑位费”。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些主播会故意营造直播“很能带货”的感觉,然后再向商家要“坑位费”,有些甚至专门干“杀雏生意”。
“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例如,“坑位费”为10万元,如果当场直播品牌方为10个,不管产品销售怎么样,“坑位费”合计就100万元。与此同时,刷单的成本又极其低廉,主播和直播平台都可以做到“旱涝保收”。
与你一起“看”直播的
可能是机器人
记者调查发现,主播只需花70元,就可以在抖音直播中刷100个“机器粉”观看数据,观看时间长达2小时;在淘宝直播中,更是花120元就能买到10000个“机器粉”观看数据。
还有更便宜的,一名刷量供应商介绍,10元可以买两万的播放量+88个真人点赞;158元可以买到1580个真人点赞+15万播放量+180个转发+68个真人评论。这名刷量供应商表示,各个价位的套餐都有。
据媒体曝光,在李雪琴的上述直播中,评论区与李雪琴亲切互动的“粉丝”的评论,绝大部分都是机器刷出来的。
不难发现,为了收割直播带货的红利,部分主播和直播机构无所不用其极,可问题来了:商家就这么傻吗,甘愿成为被宰的羔羊?
某珠宝首饰连锁品牌商的直播带货负责人陈圆(化名)对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她们品牌线下实体店受影响较大,公司差不多关闭了20%的店铺,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冲击线上。
“原来线下实体店,一个店铺的年租金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这些店铺关门后省下的这笔钱,正好用来做直播带货。”陈圆表示,公司也有一种从众心理。
直播带货营收模式
或迎变局
靠刷单撑起来的虚假繁荣能不能长久?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者注意到,目前一些商家已要求与直播机构以抽成模式来合作,也就是通过卖多少货来抽成。
毕马威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直播业态的火爆和准入门槛相对低等因素,近年来屡屡出现主播虚假宣传、直播数据造假等负面新闻,无形中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不过直播带货行业整体发展是向好的”,上述报告预测,2020年直播电商整体规模将达1.05万亿元,渗透率达8.6%;2021年规模将接近2万亿元,渗透率达到14.3%。
直播带货行业也一直在摸索其他的营收模式。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近期表示,“我们把直播带货变成直播综艺的形式进行新型营销活动,这些吸引了广告主的关注,所以导致我们品牌广告第三季度实现了8%的增长。”
严厉的监管将至,11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直播间运营者和直播营销人员不得发布虚假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不得虚构或者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数据流量造假。据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