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
第18版:18

西路梆子:古老梆腔余韵绕梁

乐苑梆子剧团演员在排练

上场前的准备 (资料片)

新馨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在练戏

“旌旗日暖散春寒,洒湿沙场泪不干,既辞灞桥离阳关,今朝征程路漫漫……”

在海兴县香坊乡朱王村的乐苑梆子剧团,今年65岁的西路梆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杜忠华正在和演员们排练西路梆子《阳关折柳》。这是传统经典剧目《霍小玉》中的一折。

反串小生李益的是58岁的孟淑秀。她足蹬朝靴、身着官服,一行一动彰显铿锵健壮、威武刚阳,提袖一唱竟有石破天惊之音。谁也不会想到,走下舞台的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在海兴县的乡村,国家级非遗西路梆子被那些热爱它的人们传唱着。那高亢奔放、刚劲激越、舒展明亮的独特韵味绕梁不绝。

孙氏科班 百年孕育

海兴当地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相互交融。尤其是明清两代,各类文艺人才辈出,清末国内戏剧名家多出于此。

多年来,海兴县非遗中心主任李志兴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西路梆子,研究西路梆子的历史和当代价值。他还编写了《阳关折柳》《罗衫记》等多部西路梆子剧本。

通过多年的走访和研究,李志兴梳理出西路梆子的沿革,并发表作品有力地证实了西路梆子便是河北梆子的雏形。

李志兴说,西路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入今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本地的哈哈腔、罗罗腔、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以及地方民歌、鼓词等说唱艺术,并融入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技艺,形成了梆子腔。这一别具一格的唱腔迅速传播至京、津、沪及冀、鲁、晋等地。

“西路梆子在海兴扎根传唱至今,也是源于清代帝师孙葆元老前辈。”杜忠华说,“1831年,孙葆元创办了赵毛陶梆子科班,我们的祖师爷冯延勇就是孙氏梆子科班的学员。”

“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说的便是赵毛陶村孙家。孙葆元是孙家的佼佼者。孙葆元为道光伴读、咸丰帝师,曾官拜翰林学士、兵部尚书。

为了传承西路梆子,孙葆元让族人在赵毛陶村办起梆子科班,招募大批青少年来学戏,分文不收,还包吃包住。这一过程长达百年之久。

据介绍,孙氏家族先后培植了6个西路梆子子弟班,举办科班20余期,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孙葆元曾带着梆子科班培养出的艺人进宫唱戏。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名伶“小灵芝”,就出自赵毛陶孙氏梆子科班。

同治年间,活跃在北方戏剧舞台上的著名西路表演梆子艺术家刘燕香、梨双玉、“丑张三”、张国泰等,以及上海“丹桂”园主刘七,均出自赵毛陶孙氏科班。当时,这些人曾与著名京剧传人“同光十三绝”等共享舞台盛誉。赵毛陶村也因此成为西路梆子的摇篮。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赵毛陶戏班出的娃娃,成不起戏班来!”

源自民间 独具特色

西路梆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丰富,其中旦角戏和武戏较重,做功偏多。

表演时,唱腔高亢、激昂,台风粗犷,念白多用惹人喜爱的海兴一带方言土语。其武戏最受欢迎,要求演员有极高的武术功底和高超的技艺,像“走矮人”“耍轴棍”“吊小辫”“抖帽翅”“仙人脱衣”等高难度动作,均始创于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旦角的青衣、花旦等行当的表演也独具特色,对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的表演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文以载道”。作为优秀的传统戏曲,西路梆子这一剧种多表现海兴一代民风民俗,且大多来源于我市东部及周边地区的传说及故事。

演员以生动活泼的表演,传播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等美德,来教化着一方百姓。

据李志兴介绍,西路梆子大戏《三贤传》(河北梆子《陈三两爬堂》为其中一折),就以海兴县苏基镇李氏家族相关传说而改编。

而《杨二舍化缘》则以明吏部尚书杨巍(今海兴和无棣区域的人)之子为主人公原型。

不遗余力 传唱经典

“愿君常思寄书笺,慰我离群一孤雁。盼君自珍勿伤残,一身平安早日还。”在海兴县非遗传习所、新馨民间文艺协会,寻声而上至二楼,看到几位年过花甲乃至古稀的老人,怀抱二胡、月琴等乐器,在为饰演霍小玉的李金荣伴奏练唱。

李金荣清脆婉转的嗓音,让人难以相信她已经65岁了。

她说:“退休这些年,一有时间就来传习所与各位老师们一起唱唱戏,有时还下乡演出,这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也越来越年轻了!”

创建于2004年的海兴县新馨民间文艺协会,是由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群众团体,目前正在不遗余力地传唱着西路梆子。

协会会长赵洪昌和主创成员毕耜昌均为西路梆子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赵洪昌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很多西路梆子的传统剧本,并为很多剧本编曲。他说:“自己打心底喜欢西路梆子,能够为它的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最大的幸福。”

今年春天疫情期间,赵洪昌闭门三个月创作了大戏《孙葆元赈灾》。赵洪昌说:“创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孙老前辈的才干和胸襟,让我折服。我的内心也得到洗礼和升华。”

乐苑梆子剧团是一支业余戏剧团,由辛集镇和香坊乡等周边的30余名爱好西路梆子的农民组成。演员们普遍年龄在50岁以上,且都忙于自己的事情。不过,只要剧团有需要,人们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计,迅速聚集到一起。

今年59岁的剧团负责人、乐师张亦俊出生在戏曲世家。他的三伯父张佐禹是当地有名的西路梆子艺人。张亦俊、杜忠华及鼓师张元泽和双胞胎兄弟张元溪等成员,均师从于张佐禹。张佐禹97岁离世那年,还在床上说戏。他精通文、武场各个角色,在当地颇有口碑。

张亦俊说:“三伯父因疾失明40余年,凭借着记忆,将西路梆子这一技艺传授给徒弟们,才有了这些演员的传唱。”

杜忠华说:“我们的祖师爷冯延勇13岁在赵毛陶科班学戏,到17岁出班。他的艺名叫‘银娃娃’,技艺非常全面,生、旦、净、丑各个行当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文武兼擅。”

杜忠华说:“剧团里的很多人出生在戏曲世家,都是从小在西路梆子的熏陶下长大的,对西路梆子感情深。只要有一口气,我们都会继续唱下去。”

近几年,海兴已经自发组建了多个业余的西路梆子剧团或剧社。赵洪昌说:“县里每年都会组织西路梆子下乡演出活动,还定期组织开展传承人培训非遗戏曲项目进校园等活动,为传承、发展西路梆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让我们更有信心了!”

齐心合力 挖掘传承

挖掘、整理、研究、传承西路梆子,对于海兴一带的民间戏曲,尤其对我国重要剧种河北梆子渊源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据李志兴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老艺人不断故去,西路梆子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只有极少数民间艺人能够演唱、伴奏,且仅有的几个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珍稀剧本急需加紧挖掘、整理,并进行抢救性编演。

近年来,海兴县戏剧史调研组积极调查、考证,掌握了许多关于西路梆子的文史、口述资料,搜集到大量相关实物,其中包括清末至民国期间的手抄剧本40余件。

目前,经海兴文化部门的努力,原汁原味的西路梆子戏在海兴一带再次传唱开来,并受到群众欢迎。

“西路梆子扎根海兴这片热土,也滋养了百姓的精神世界。挖掘、整理、研究、传承西路梆子,对于历史、文化、艺术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京剧、河北梆子发展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一定把西路梆子传承发扬下去!”李志兴说。

2020-11-17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3386.html 1 西路梆子:古老梆腔余韵绕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