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玉霞 本报通讯员高箐 冠达摄影报道
“这是我第一次做的‘817’型渔船模型,和我曾经出海的船一模一样。”宋树森摸着他的船模,爱惜之情溢于言表。
在“817”渔船上待了15年,这15年的出海经历成了他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自从做了第一个船模,宋树森就再也停不下手,更割舍不下他对渔船的热爱。
拆了炕沿儿做船模
宋树森今年50岁,瘦高个儿,话不多,见人还没说话就先笑了。他是黄骅市南排河镇后范村的村民,也是附近十里八村的巧手“名人”。
一提宋树森,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地说,那个人手特巧,船模做的和真船一样。
后范村原来是个渔村,家家户户靠打鱼为生。宋树森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了,然后在船上一干就是15年。就是这日夜与船相伴的日子,让宋树森对船有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村里有一个船厂专门制作大型的木质渔船,每次他出海回来,就会跑到船厂去看师傅们造船。宋树森看得痴迷,在船厂一待就是小半天,这也让他对于如何造船以及造船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慢慢地,宋树森萌生了自己动手制作船模的想法。他找来合适的木头,用小刀进行雕刻制作。经过一次次的反复练习,宋树森逐渐掌握了手工制作船模的方法。
“别看我学习不好,但是手巧、爱捣鼓。”宋树森笑着说。
那时候,渔民冬天不出海,宋树森就窝在家里做船模。海堡木材缺乏,适合做船模的木纹细、木质硬的木头更少。宋树森就四处搜罗,找亲戚淘换,这儿一截、那儿一块的小木头都是他的宝贝。附近的木匠铺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有时就跑到人家木匠铺守着,看到不用的废弃边角料木材,他就拿回来制船模。
他的妻子闫连华说,有一次,家里实在找不出木头来了,宋树森竟看上了家里做炕沿儿的柳木。不顾家人的反对,他把家里的炕沿儿拆了,拿去做了一艘军舰模型。
大年三十“失踪”
“人家鸡狗还有个初一十五,你就没有年和十五了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早晨,宋树森正在工作室里忙活,被老娘从工作室里拎了出来。
不知道这已经是第几次,宋树森因为做船模被家里人骂了。
那一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晚上,宋树森从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里面有一艘船,船型特漂亮。他立即就钻到他的工作室里开始画图纸做船模。
大年三十这一天,家里人都忙着准备过年,贴对联,弄年货。他的妻子和老娘忙得不可开交。宋树森却不管不顾地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忙活。
宋树森的妻子喊不动他,就找老娘帮忙。年三十,老娘没搭理他,一看他初一还在做船模,一下子就着急了,把他从工作室里连骂带拽地弄了出来。
面对客人,宋树森嘴里虽然说着拜年的话,但心却不在肝上。初三早晨,他又忙活起来。
时间长了,家里人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爱做就做吧,他也没啥别的爱好。”闫连华无奈地笑笑说,“家人现在不但不反对,还有点支持了。”
零件一个都不少
“嗞嗞嗞,嗞嗞嗞……”在宋树森的工作室里,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打磨着船模零部件。手工打磨发出的刺耳声,让周围显得愈加安静。不知道的,很难相信眼前这个正精雕细琢船模部件的人是个修摩托车的师傅。
2002年,由于渔业不景气,为了生计,宋树森改行修理摩托车。在修理部里,宋树森用木板隔出了一间长3米、宽2米的小屋作为自己的船模工作室。
工作室里有一张小床,还有两张用木板搭建的工作台,台上摆放着各种木头、工具。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宋树森做起船模来,一待就是十几个小
时。
宋树森制作的每艘船模的桅杆、帆布都是可灵活摆动的,与大船的功能一样。“船模按比例缩小,该有的配置和大船是一样的。”宋树森介绍道。
宋树森“造船”的认真劲儿连他自己都佩服。从绘制图纸到打造船模的零部件,他不允许有一点小瑕疵。“一艘船模的零部件有300多个,每个零部件都要精雕细琢。”宋树森说。
在宋树森的船模工作室里,记者看到数艘木船模型。每艘船模都很精致。
一艘已经完工的古色古香的红帆船模型在屋子里格外抢眼。船上有高高竖起的桅杆和船帆,还有可以活动的船舵、船桨、绞锚机……船上的每个构件,从龙骨到桅杆,从船舱到木锚都十分精致。
“除了大小不一样,其它的和真船没有差异。”宋树森一
边介绍,一边将红帆船的船帆升起,一艘扬帆起航的渔船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海恋”
“这些船实在太漂亮了,我也要回家做一艘。”一次,来修车的一对夫妇一看到这些船就被迷住了。
宋树森的修车店每天接待的顾客来自天南海北。大家等待修车的工夫,都会去他的工作室里转转。人们看到他的船模,无一不感到惊讶。
2017年的一天,东北的赵先生来宋树森这儿修车,无意中看到宋树森的这些船模,爱不释手。修完车,赵先生就开车走了。
过了几个月,赵先生和他妻子又出车,专门绕路跑到宋树森这儿来看船模,并向宋树森讨教做船模的技巧。
赵先生看中了宋树森一个刚刚做好的船骨,有了这个船骨,再把它做成船就简单一些了。这船骨是宋树森的心爱之物,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架不住赵先生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送给了他。
如今,宋树森的粉丝到处都是,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
前些日子,在天津居住的老哥俩通过亲戚找到宋树森的工作室,专门来看宋树森的船模。见到“817”渔船,这老哥俩激动得差点流下眼泪。据老人讲,他们在船厂工作了多半辈子。退休二三十年了,再也没见到他们曾经日夜见到的“817”渔船,没想到今天终于见到了。
宋树森做的船模精致、活灵活现,很多人不仅慕名来看他的船模,还专门定做。
来购买和定做船模的人大多来自黄骅港、秦皇岛等地,他们大多和宋树森一样,都曾与渔船有过各种各样的联系。现在之所以喜欢船模,都是割舍不下那段船上的生活。
“木质渔船逐渐消失了,但这些船却成为老一辈渔民的记忆。”宋树森说。
渔民靠海吃饭的年月里,与船相依为命,船就是家。“现在的生活和那段海上漂泊的日子相比已有了天壤之别,但闲下来,还是想亲眼看看、亲手摸摸曾经用过的渔船。”
“做的和真的一样”,是宋树森对自己的要求。尽管有不少收藏者慕名而来,但宋树森依然对自己的作品质量十分苛求。
白天,宋树森忙着生意。他的船模大都是晚上做。每到深夜,别人都在睡梦中的时候,宋树森正在一刀一刀地制作船模。只有他知道,他做的不仅是船模,还有渔民对大海的记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