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晓燕 本报通讯员 高娜 赵晓堂
今天,王国瑞和援外医疗队员到尼泊尔工作已整整两个月了。
60天里,他从没有走出过医院的院门,更甭说逛街、了解当地风情。
他所在的医院是中国援建的尼泊尔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
在潮热天气里,在严峻的疫情笼罩下,他们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
推迟出发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做好本职工作。”在电话另一端,王国瑞的声音响亮而坚定。
王国瑞,38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麻醉师。
2019年10月,经河北省卫生健康委选派,王国瑞有幸成为中国第13批援尼泊尔医疗队中的一员。
“一定要为祖国、为人民争光,不辱使命。”王国瑞牢记院领导的嘱托。
接到集训消息的第二天,王国瑞和河北省援尼泊尔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一起赶到石家庄。
医疗队共17名队员,他们在石家庄援外培训中心接受了近9个月的语言、涉外知识和防疫工作专项培训。
“按计划,今年的2月我们就应出发去尼泊尔,但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援尼泊尔医疗队一直处于培训、等待状态。”王国瑞说。
与以往不同,今年的援外医疗队员培训,增加了疫情方面的内容。
这次培训,也让他们明白,如果需要,他们在尼泊尔会根据情况进入方舱医院,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进行抗疫工作。
9月4日,王国瑞和援外医疗队员在石家庄集合,一起到广州乘飞机飞往尼泊尔。
特殊使命
“家人知道我要去尼泊尔,有点担忧。”王国瑞的父母知道尼泊尔的疫情,担心地劝他“别去了”。
但父母最终尊重了儿子的选择,依依不舍地和儿子挥手告别。
王国瑞的爱人孙宏宇也是医疗战线上的一员,她深知医生的责任和使命,强忍着眼中泪水,抱着1岁多的女儿,送走了丈夫。
登上飞机的那一刻,王国瑞的心里有一种对家人的愧疚感。去年9月份,他在邢台参加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比赛时,接到了援外的任务。
那时,女儿出生不久,他本想回家后好好陪着爱人,却接到外出培训的任务。
既要学习又要参加援外培训,他往来于石家庄和北京,没有时间回家。
想到这些,王国瑞的眼睛湿润了……
“你们是‘白衣大使’。”临行前,领导激励的话语让他心潮澎湃。
这一去,他和战友们要开展为期391天的援外工作,不管条件如何艰苦,不管遭遇什么困难,他都将不辱使命。
9月5日,王国瑞和援外医疗队员到达尼泊尔加德满都。
蚊虫出没
王国瑞说:“尼泊尔飞机场内的工作人员都佩戴着口罩,路上的足印标识相距一米,乘客进入办事大厅前必须经过一条喷淋消毒走廊。”
受援的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的院长接待了17位援外医疗队员。
随后,在当地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援外医疗队员赶往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所在地——奇达旺。
王国瑞说,他们乘坐小客车,从加德满都到奇达旺一路下坡,道路坡度大,车行得慢,140多公里的车程行驶了6个小时。
“这里的气温比国内要高,蚊虫也多。”王国瑞钻进蚊帐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借着月光,王国瑞看到有不少蚊子在飞,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小虫子到访,有一两只壁虎挂在墙上……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还常出现蛇、蜥蜴等。”王国瑞说,“有时,这里还会停水停电。”
“这里是尼泊尔东南部奇达旺平原,常年炎热潮湿,夏季最高气温为45℃。现在这儿早晨气温13℃左右,中午气温会飙升至38℃以上。”王国瑞说。
到奇达旺的第二天,王国瑞出现皮疹、过敏等症状。作为医生,王国瑞和援外医疗队员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想念家乡的火锅鸡
在奇达旺,王国瑞要适应的,不仅是奇达旺的气候,还有饮食。
“当地的饭菜不管怎样做,总是有一种榴莲味。”王国瑞说。
“食物有一种特殊的味,烧开的水,也有一种特殊的味。”王国瑞说,“虽然饭菜与国内口味不一样,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适应。”
水土不服,口味有差异,让他们特别想念家乡的饭菜。
两个月时间里,他几乎没吃到什么绿叶蔬菜,每天能吃的基本上是土豆、豆角和茄子。
“想念家乡的火锅鸡。一到吃饭时,我们就谋划着,要想办法吃一顿火锅鸡。可是不能上街,也买不到材料,我们只能想想了。”王国瑞笑着说。
“不能给你们寄去吗?”笔者问。
“由于疫情特殊时期,这里几乎不通邮了。”王国瑞介绍,他们根本收不到快递,“别说是火锅鸡,连医疗器械也无法邮寄。这里的医院缺少麻醉用的穿刺包,我想让国内同行给寄过来,都没法邮寄。”王国瑞的声音中透着些许无奈。
汗水和风险
9月12日,王国瑞被分到了麻醉科,其他14位援外医疗队员也根据专业被分到了相应的科室。
王国瑞说,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是尼泊尔最大的公立性肿瘤专科医院,医疗服务范围已覆盖整个尼泊尔。
医院手术部开始启用,科室环境得到了改善,硬件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但是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很少。
手术室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室内通风严格受限。王国瑞说,受疫情影响,手术室工作人员受到感染的风险很高。
医生们工作时,都要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每天都是一身汗水。
疫情当前,王国瑞担心过自己的安危,但忙碌的工作,让他很快忘记了这些。
虽然听不懂尼泊尔语,但王国瑞从当地人的眼神中,能看出当地人的焦灼和期待。
病人的需求就是他工作的动力。王国瑞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英语知识,了解当地语言,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医生、患者沟通,为手术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设备为啥闲置
王国瑞说:“尼泊尔这家医院新落成的住院楼,设备先进,但大都搁置不用。我一问才知道,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会操作这些仪器。”
作为麻醉师,王国瑞利用休息时间,与当地麻醉师交流,并一起探讨麻醉深度监护仪的用法,指导当地医生,在超声引导下运用神经阻滞技术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运用先进设备,医生可以在病人麻醉过程中,监测病人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变化,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避免术中意外发生,保证病人安全,减少麻醉并发症。”王国瑞说,“经过两个多月的交流和学习,当地的医生已开始使用麻醉深度监护仪。”
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在尼泊尔两个月来,援外医疗队员没有离开过住处。虽然对尼泊尔的风土人情还不太熟悉,但他们已慢慢适应了尼泊尔的生活。
王国瑞说,他们也不能去逛街购物,如果有需要购买的生活用品,会有专人帮他们购买。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有苦,有累,有汗水,也有想念家人的泪水,但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并康复,是王国瑞和队友们最欣慰的事。
(图片由王国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