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秧苗青青,我在村村通的水泥路上骑车,近观远眺,一派翠绿,如诗如画。村庄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不时透出一点点的红色,那是红瓦,是古朴的农舍,偶尔还会看到一两处高大上的住宅。
路上只遇到一位骑电动三轮车的老人,大概是赶集卖完农产品回家。
田里没有劳作的人,村庄离村路都不远,有的庄子就建在路的两边。听不见鸡叫,看不见狗跑,村庄这么沉寂,真令我惊异!
记得小时候,每一个村庄都是人气旺旺的。虽然村庄及家家之间都是土路,但很热闹,上学的、串门的、放牛的、赶集的和干农活的,热闹极了。我们小孩子爱玩,爬树下水,掏鸟蛋翻菱角,玩“点兵点将”“捉迷藏”等游戏,闹得鸡飞狗跳。大伙儿都穷,但穷得开心,村庄整日笼罩在欢笑之中。
眼前的村庄却让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走进一个路边庄子,看见的差不多都是“铁将军把门”。遇见一老汉,打招呼后,老汉告诉我说:“庄子里没有几个人了,有小孩上学的搬到集镇上去了,有钱的人家要么在镇上买房子,要么在县城里买房子,不再回来住了,还有在外打工和做生意的人在外地发展了。每年只有春节那几天在外面的人有回来的,庄子里还有点人气,还能热闹几天。现在的年轻人哪有老家的观念,在外边再苦再受罪也不愿回来。再说了,待在老家连媳妇也说不到,谁家的姑娘不想往镇上和城里去呀。唉!这老屋子就成了空房了,村子就成了空村了,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家伙了。”
我问老汉养牛没?老汉说:“就养了七八只鸡。这鸡散放,下的土鸡蛋有营养,鸡蛋给镇上上小学的孙子吃。谁还养牛呀?庄里早就没有一头牛了。现在干农活都机械化了,有旋耕机、收割机和农用三轮,不用牛了。有活儿了就花钱请有机械的种粮大户来帮忙,也用不着那么多的人了。有的人家把田地也给了种粮大户,多少年都没见到他们的人影了。庄子里人都闲不住。再说了,不出去闯上哪儿去挣钱呢?”
我说:“国家对农业重视了,路、电、网络都通了,农村有奔头了,农村好啊,有土地有水,空气新鲜环境也好。”谁知老农听了却一脸的怅然,说:“你说得好听,可粮食不值钱呀,啥东西都比粮食贵。种庄稼要成本,化肥、农药、薄膜和种子,还有人工费用等等,除掉开支,远不如在外面打工挣的钱多。”
我问老农你是扶贫对象吗?老农一笑,说:“我不穷,我儿子在外挣钱还有小车,镇上建有新房子,俺庄子走出去的人都混得还行。”
走出那个村庄,我略有所思:现在的年轻人宁肯在外面吃苦受累也不愿待在家里老老实实种田,是他们观念跟老辈人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有思想,不想把自己的命运拴在一亩三分地上。他们接受新事物,敢闯敢拼,他们不抱怨命运不看低出身,在外面的世界里,新时代的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建设着美丽的城市,换回一沓沓钞票,在城市中换回属于自己的居住空间,换回大写的尊严,换回美好的生活!
只是他们的人生之路艰难而又曲折,他们的足迹离村庄渐行渐远,留给村庄的是一个个难忘的背影。他们这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土地的观念、村庄的观念愈来愈淡化,他们或许不会忘记根在哪里,祖坟在哪里,但每年难得回去的一趟,让他们成为故乡的一个个过客。
我不禁感慨:几十年后,老一辈人渐渐离去。村庄,对年轻一代的人来说只是一个符号,对年长一点的人来说只是一个记忆片断罢了。
村庄,多年以后,我只能在梦中寻找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