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6日
第12版:12

报眉广告

139 307 58 496

肿瘤放化疗专家会诊

沧州市二医院放化疗二科11月7日周六上午,特邀天津市肿瘤医院中医肿瘤专家闫祝辰主任来院为肺癌、乳腺癌、宫颈癌、消化道肿瘤及泌尿系统肿瘤等肿瘤患者出具诊疗方案并开具中药治疗。会诊地点:门诊楼一楼东侧放化疗二科门诊 预约电话:0317-2131737

国内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刘 洋

责任校对 石会娟 技术编辑 宋凯元

12

关不得 管不好

“小饭桌”治理陷入拉锯战

中午没时间管、学校又没食堂,相当一部分城市上班族会选择校外午托班保障孩子吃饭、午休。多年来,藏匿在城区街头巷尾的一张张“小饭桌”成了不少孩子放学后的主要去处。但由于普遍无证无照、行业鱼龙混杂、食品安全风险高等,校外“小饭桌”饱受诟病。而离了这些“小饭桌”,不少家长工作日托管孩子又极为不便。争议之下,到底该如何管?

由明转暗:

“小饭桌”热度不减

在贵州省贵阳市老城区一些小学门口,以往中午放学时,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处可见举着牌子接孩子吃饭的人。如今,这样的现象逐渐减少了。

在不少教师看来,这是贵阳市治理校外“小饭桌”成效的体现。然而,校外“小饭桌”并未被完全禁止,部分由明转暗。

中午时分,在贵阳老城区某小学门口,记者看见多名学生走出校门,自行到附近写字楼里的“小饭桌”吃饭。有孩子说,现在管得严,“小饭桌”工作人员不再接人了,即便接也不举牌子。

随后,记者来到该“小饭桌”所在的楼层,工作人员异常敏感,关于午托班的开餐、收费、规模等只字不提,且进门须刷卡。在门口,记者听到屋里传来孩子的说话声。

贵阳市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尽管这几年当地不断加大整治工作,也未能完全取缔校外“小饭桌”。“由于门槛低、从业人员流动大、开办地点隐蔽,要全面摸清楚校外‘小饭桌’底数相当困难。”

“一刀切”关了

“一阵风”后又松了

记者梳理发现,围绕校外“小饭桌”治理,全国多地一直在积极探索,但始终未能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政府努力通过在校开办食堂或者委托校外机构配餐等方式解决学生吃午饭问题,但不少中心城区学校条件有限,不能开办食堂。“此前开办食堂条件不达标,关停了一段时间,引发家长上访。”谈到办食堂,贵阳市一小学校长说,中午孩子吃饭、午休备受家长关心,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有地方把校外‘小饭桌’一关了之,家长带着孩子到教育局要求托管。”

贵阳市民张丽丽说,自己和爱人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中午接孩子吃饭根本不现实,与其让孩子在街边摊点或餐馆解决午餐,校外“小饭桌”更让人放心。

校外“小饭桌”既没法一律关停,也存在管理矛盾。记者从贵州省民政厅《关于解决午托机构乱象问题的建议》答复中了解到,国家当前还未将午托机构纳入行政许可或审批进行管理,暂未出台专门管理规定或办法。

而按照部门职责,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负责午托机构的食品安全监管和相关培训工作,老师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卫生防疫、消费等方面的监管培训由教育、卫健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认为,类似校外“小饭桌”等机构管理不畅,主要在于缺乏专项政策支撑,且又涉及教育、食药监、卫健等部门,往往“九龙治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以致多年来始终治标不治本,陷入治理拉锯战。

疏堵结合打造安全的

校外“小饭桌”

目前,多地在不断探索,也积累了不少校外“小饭桌”管理经验。

比如,贵阳市于2018年5月实施“乐童计划”,在全市所有公办和普惠性非寄宿制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有托管需求的学生开展免费托管服务,建议其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照实施。

在安徽省,蚌埠市出台文件,要求相关部门对校外“小饭桌”备案公示;合肥市则通过推进“中小学午餐服务工程”解决中小学生午餐就餐问题。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表示,将结合登记审批职能职责,明确营利性午托机构登记范围,持续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等,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灰色地带。此外,贵州还将充分运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贵州)平台,会同有关部门就营利性午托机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归集与实时共享。

贵州大学教授翁泽仁表示,校外“小饭桌”客观上缓减了当前城市家校协作过程中的矛盾,在加强管理时既不能“一刀切”全部关闭,也不能“一阵风”监管后又放松了。应从学生和家长需求出发,尽快完善相关专项管理制度,疏堵结合加强监管,对不规范的坚决取缔,对确实规范的适当保留。

还有家长反映,当前校外“小饭桌”地下运行增加了监管难度,安全风险也比较大。多次集中整理,会让校外“小饭桌”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相关收费提高。家长希望相关部门加强摸底排查,弄清底数,以便于监管,同时引导运行更规范、价格更合理的午托机构调节市场。  据《半月谈》

解开节肢动物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家发现

“麒麟虾”化石

节肢动物怎样演化而来?它们的祖先又长什么样?这一生物进化的百年谜题或被中国科学家解开。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了一种5亿多年前的虾形化石,其长相奇异,有五只眼睛,身体嵌合了多种动物的形态特征。该过渡型物种被命名为“章氏麒麟虾”,是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又一重大科学发现,为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为生物进化论增添了实证。11月5日,《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由朱茂炎研究员牵头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组发现的麒麟虾,填补了这一重要演化的空白。麒麟虾身体具有明显的真节肢动物的多种特征,例如硬化的表皮、愈合的头壳、多节的躯干和分节的腿肢。但是,它的头部却又嵌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构造,包括寒武纪怪物“奥帕宾海蝎”特有的五只眼睛,以及寒武纪巨型顶级捕食动物奇虾的掠食性附肢。所以,麒麟虾组合了真节肢动物和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身体特征,是一种罕见的“四不像”嵌合动物。

像始祖鸟一样,麒麟虾代表了达尔文进化论预言的重要过渡型物种,它架起了从奇虾演化到真节肢动物的中间桥梁。

据《科技日报》

2020-11-06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38.html 1 报眉广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