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价
有的市民发现,在自己经常光顾的网络平台上,一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总是比别人高;换个手机登录网购APP,同一商品的价格居然会相差几十元到上百元……
日常生活中,“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
虽然“大数据杀熟”问题存在已久,并非新鲜事,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大数据杀熟”不断出现新的方式,套路日益隐蔽。比如,优惠力度因人而异、新老用户被区别对待、不同设备暗藏“猫腻”、多次浏览后价格上涨等。
换个手机,同物不同价
“我每次买东西之前,会提前领一些优惠券和礼包。”家住运河区文承苑小区的李珍说,她认为这样能买到价格相对低的商品。
前些日子,网络平台进行年终大促。李珍觉得家中的冰箱容量不够大,想买一个容量更大的冰箱。
李珍打开购物平台的网页,找到一款价格为3599元的冰箱。
“我觉得自己已经领了购物券,还使用了减满的优惠,再加上有这个购物平台的会员,我很自信能够买到最低价。”李珍说。
“你选的是哪一款冰箱啊?我看一下这款冰箱的功能。”就在李珍准备付款的时候,李珍的丈夫拿出自己的手机,搜索了同一型号、同一店铺的冰箱之后,发现价格竟然是3580元。
“怎么比我手机上的价格便宜呢?”李珍非常不解。
经过比较,李珍的丈夫在购物平台上多了一张购物券。购物券上面写着“新人优惠”的字眼。
李珍的丈夫从不在网络平台上购物,没想到第一次购买商品,就能拿到便宜的价格。
李珍原本觉得自己是个购物达人,在领取优惠券上已经“轻车熟路”了,没想到还能碰到这种情况。“我都是平台上的‘黄金会员’了,购物价格比一个‘新手’还要高。”李珍觉得很无奈。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市民杨慧。杨慧今年搬新家,想在网络平台上购买家用电器。
洗衣机、电视机、冰箱……杨慧在网上看好了型号之后,准备直接付款。
“你用别人的手机看看价格是不是不一样?”杨慧的同事提醒她。
“难道同一个商品,价格还不一样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杨慧让同事帮忙搜索她想购买的商品。
“价格还真的不一样。”杨慧非常惊讶。
杨慧发现,她买了洗衣机之后,再买冰箱、电视机的话,就不能享受到优惠价了。
于是,杨慧让今年没有在网络平台上购买过家用电器的同事帮她下单购买。
“这样一来,我购买的每件家用电器,都能享受到‘新手价格’了。”杨慧说,有的电器省了几十元,有的省了几百元。
一瓶洗发水差了几十元
1月15日,张晓青拿起洗发水洗头发时,又想起了前几天遇到的糟心事——被“杀熟”。
说起这事儿,张晓青开玩笑说,没想到“杀熟”这事儿,早已经蔓延到网络上了。
张晓青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工作间隙,会和同事聊聊天。
前段时间一次聊天过程中,一位同事说,她的头发特别容易出油,想找款好用的洗发水。
张晓青想到自己用的一款洗发水和护发素挺好用,就推荐给了同事。
张晓青用的这款产品是她的妹妹买给她的。妹妹当时对张晓青说,洗发水和护发素加在一起不到100元钱。
张晓青觉得这款产品很好用,就在视频平台上又买了一套,当时买的价格也是不到100元钱。
可当张晓青给同事推荐时,她发现她手机里的这款产品的价格变成了150多元钱。
张晓青觉得很诧异,“什么时候这款产品涨价了?而且突然涨了这么多?”
“当时我同事没有下单,因为价格并不便宜。”张晓青说,这事儿当时也就这么过去了。
令张晓青没想到的是,两天后,她的同事跟她说,这款产品的价格又降到了不到100元钱。
张晓青听到后赶忙打开手机,可她手机上的同款商品还是150多元钱。
正当她俩疑惑不解的时候,另一位同事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你是不是之前买过这款产品?你上次买的时候价格是不是也比较低?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数据杀熟’。”那位同事说。
张晓青又赶紧问了一下她的妹妹。没想到她的妹妹手机上同款产品的价格也变成了150多元。
“试想一下,如果我没跟同事商量,永远也不知道这其中的真相。”张晓青说,不管钱多还是钱少,这种被“杀熟”的感觉非常不好。
老用户成交价格更贵
家住运河区天成岭秀小区的王涛和妻子方园喜欢旅行。
每逢小长假,夫妻两人都会带着儿子出行。每次出发前一周,王涛就会在手机上提前挑选酒店。
“每次出门旅行,我都负责订酒店,买车票。近几年,我只喜欢在同一个APP上进行预订,因此我成了它的会员。”王涛说。
去年“十一”期间,王涛和妻子商量好,打算带着孩子去上海转转。出发前一周,他像往常一样在网上浏览酒店信息,正看着手机时,因为孩子需要手机查阅资料,他就把手机给了孩子。
随后,王涛拿起了妻子的手机,打开了同样的APP,浏览了一会。王涛惊讶地发现,同一个酒店,同一个房间,同一个时间段,妻子手机上的报价竟然比他刚才看的报价便宜100多元钱。
王涛以为自己看得不认真,又跟儿子要回了手机。他拿着两个手机,进行了同样的操作,发现妻子的手机报价确实是便宜一些。
王涛又拿着两个手机,接连搜索了其他商家。他发现,他的手机出现的报价比妻子手机出现的报价贵100元到200元不等。
不甘心的王涛,又拿着妻子的手机在经常预订酒店的APP上,退出了妻子的账号,登录了自己的账号,他发现妻子手机上的报价跟之前自己的手机上的又一模一样了。
他又把妻子的账号在自己手机上登录,妻子的账号还像之前一样,报价仍然比王涛的便宜。
王涛寻思着:“我是老用户了,而且还是会员,按说我的账号应该比妻子的账号给出的价格更便宜才对,不然这个会员的意义是啥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王涛,随后几次出行都拿着两个手机来回比对,可每次妻子的手机出现的价格都比王涛低。
“这是不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为啥经常购买的人比不经常购买的人价格还贵?”王涛说。
后来,王涛又拿着父母的手机注册了一个账号,尝试预订酒店。同样的操作,父母的手机又比妻子的手机给出的报价还要便宜几十元钱。
“反杀熟”
今年38岁的市民刘海洋经常在网上购物。当他看到网络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定义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以前的很多遭遇都可以被定义为“杀熟”。
“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好像一直被大数据盯着,中午才跟朋友聊到跑步运动,转头电商APP就开始推荐跑鞋了;刚跟同事说过想吃火锅,打开外卖平台就开始推荐火锅了……”刘海洋说,“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记录并分析。当消费者在平台上表达不满时,这些反馈会迅速被算法捕捉。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算法可能会根据这些反馈调整价格策略,以期留住潜在或现有的客户。老顾客对价格不敏感,就敢给高价。新客户呢,给点优惠,勾引你上钩。”
从去年11月份起,刘海洋开始学着网友们的做法,反向“驯化”大数据,没想到还真有作用。
在网上买东西,刘海洋拍下后先不着急付款,不一会儿,商家就会发来信息提醒付款,这个时候继续不理会,半个多小时后,商家就会发一张优惠券。刘海洋说:“优惠券的面额根据商品价格而定,从几元钱到几十元钱不等。”
此外,不管是打车还是购买生活用品,刘海洋都不会固定在一个网络平台。比如点外卖,他会在美团和饿了么之间轮番更换,购物也在拼多多、淘宝、京东等APP轮换。刘海洋觉得,这样多点消费可以让大数据觉得,如果不给优惠的价格,消费者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里买。
“网友们为了‘反杀熟’,研究出了五花八门的‘武林秘籍’。”刘海洋笑着说:“我不仅会轮换使用网络平台,还会经常卸载APP,过几天再重新装回来。比如一款购物软件,如果我把它卸载,过几天再装回来的话,一登录它就会给我弹10元无门槛券。”
刘海洋觉得,一些平台会给回流用户、低活用户等发放额度更高的优惠券,反而常用的熟客很难获得。算上优惠券后,熟客需要用更高的价格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这是一种隐蔽的变相“杀熟”。
当消费者发现,在同一平台上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时,自己作为忠实用户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后,这种感觉就像是被背叛了一样。原本期望从长期合作中获得优惠和更好服务的老客户,突然发现自己成为商家牟取额外利润的对象,这无疑是对信任关系的巨大打击。
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采访中,市民纷纷表示,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