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 在献县建立夏国 2025年01月09日

窦建德画像

■吕永森

献县县城西南城郊有一处金城宫遗址,高凸的地面上杂乱地长着草和庄稼。1400多年前,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的正月,夏王窦建德在此设坛祭天,称长乐王,筑金城宫,设置百官,建立了短暂的夏国政权。

有情有义窦建德

金城宫遗址是献县域内曾经存在过的一个短暂政权的国都,它的出现也使献县这个小小的县城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焦点。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继位,改乐城(献县曾名长乐)为乐寿。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乐寿,却让隋唐这两大帝国如鲠在喉。原因就是当时乐寿存在着一个赫赫有名的政权——大夏。而大夏政权的建立者就是隋唐之际的风云人物——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末一支武装力量的首领。他本是清河郡漳南县(今山东武城县)的一介平民,出生于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兴许,这就是他取名建德的缘由。

窦建德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史书中将他列为农民起义领袖,说他是“以耕氓崛兴”。窦建德自幼胆力过人,崇尚侠气、重视信用。他在家务农时,有同乡因家境贫寒而无力安葬去世父母。窦建德听到后主动送去办理丧事所需要的财物,深受乡亲们的称赞。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征高句丽时,窦建德因性情勇敢成为军中的二百人长。隋朝这个盛极一时的帝国,在杨广即位后迅速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当时,有勇有谋的窦建德已经意识到,隋炀帝暴政的统治将不会长久。

举兵起义成领袖

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窦建德参军的那年秋天,河北、山东带发生大面积水灾,百姓流离失所。窦建德有个同乡叫孙安祖,他家中遭灾,妻子困馁而死,县里还把他列入征兵名单。他向县令述说自家的苦难,请求免征。县令不答应,还叫人打了他一顿鞭子。孙安祖激愤之下,杀死了县令,投奔了窦建德。

当时,窦建德很同情孙安祖,但是自己还不想反叛朝廷,于是便给孙安祖指点了一条出路,让他找些人去高鸡泊(故址在今故城西部,如今踪迹全无)聚集。当年,那里土地广袤,野草丛生,可以躲避追捕。窦建德还私下召集了几百名流民和逃兵跟随孙安祖。孙安祖进了高鸡泊,当了农民起义军的首领。

因此,窦建德引起了地方官员的注意。他不但志略过人、深得人心,而且有反叛的倾向,成了隋政权重点打击的对象。于是,隋地方官员很快派人抓捕了窦建德的家人,窦建德有幸逃脱。当时的窦建德已别无选择,于是在仓促之中举起了反隋的义旗——一个民间底层的英雄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献县建立夏国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三万大军前去围剿起义军,大败。这次胜利使窦建德在河北站稳了脚跟,成为最重要的反隋义军之一。

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庞大的隋帝国彻底瓦解。随后,窦建德在河间、乐寿两县的交界处设立祭坛举行典礼,自称长乐王,以乐寿(今献县)为都城,取名叫金城宫,年号就用这年的干支叫丁丑。他设置机构、委任官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的一天,窦建德在金城宫与文武官员商议国事,忽然有五只大鸟降落在乐寿城,几万只鸟雀跟着飞来,整整在城内盘旋了一天才飞走。随后,窦建德改年号为武凤,建夏国。从此,窦建德的部队纵横于河北的广阔大地之上,连续出兵攻克邢州、赵州、沧州。每当攻陷城镇、打败对手,窦建德就将所得到的财物,分发奖赏给各位将领,自己一样东西都不要。

公元619年8月,大夏移都洺州(今邯郸永年)。窦建德在大夏国内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政绩卓有成效。《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建德洺州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在那个战乱年代,大夏国竟然出现了一片和平安定的景象。

兵败牛口渚

经过战争的大浪淘沙,到了620年下半年,当初起兵反隋的各路大军只剩下窦建德、王世充、李渊三股势力。随即,三支劲旅进入决战状态。公元621年,窦建德与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市)大战,窦建德拼死抗击,终于不敌唐军。 慌乱中,窦建德受伤,仓皇逃进牛口渚。唐军紧追不舍,一代夏王就这样被人擒获。同年,窦建德在长安被杀,享年49岁。建国短短几年的大夏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

200多年以后,窦建德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却被百姓牢记。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时任魏州(今邯郸大名)主办文书佐吏的殷侔路过当地的夏王庙,目睹了百姓为夏王举办的盛大祭祀仪式。殷侔有感于百姓对夏王的怀念,还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窦建德碑》,歌颂了窦建德的功绩,只是那夏王庙早已不知毁于何年。

窦建德留在沧州大地上的金城宫,在唐代就遭到毁弃,化为瓦砾,深深积压在地层之中。如今,透过这片热土,我们依然可以回观1400多年前窦建德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