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扎伤、刺伤在所难免,这些小伤看似不打紧,但也可能带来致命伤害。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小伤的病死率高达30%—50%,若未得到及时且规范的处理,病死率甚至可接近100%……
1
被树枝划伤手,竟在重症监护室躺了两个月
在重症监护室躺了整整两个月的邱某,走出病房时恍如隔世。
日前,江苏省镇江市72岁的居民邱某去地里干活时摔了一跤,右手被地上散落的树枝划破。对于干了一辈子农活的邱某来说,这样的小伤他早已习惯,便未做处理。
几天后,邱某的右手越发肿胀,触痛明显,脸部肌肉也很僵硬。更要命的是,嘴巴仅能微微张开,吃饭、喝水都十分困难。送医后,医生诊断为破伤风。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两个月,邱某才康复出院。
那么,破伤风有哪些常见症状?什么情况下容易感染破伤风?又该如何预防?
破伤风的致病因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土壤、污染的水、铁锈,以及人和哺乳动物的肠道、粪便中。它有极强的存活能力,在土壤中可生存数年,能在100摄氏度高温下生存一小时左右。
破伤风毒素会侵袭患者的神经系统,使患者出现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的症状。根据潜伏期长短和患者病情轻重,破伤风可分为3型:
轻型 潜伏期在10天以上,症状在4天—7天内逐渐发展,每日肌肉痉挛发作<3次,牙关紧闭和颈肌强直均较轻,无吞咽困难及呼吸窘迫。
中型 潜伏期为7天—10天,症状于3天—6天发展至高峰,有明显牙关紧闭、吞咽困难及呼吸窘迫,每日有短暂性全身肌肉痉挛发作,每日>3次。
重型 潜伏期<7天,症状在3天内达高峰,有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伴频繁发作的全身肌肉痉挛,牙关紧闭、呼吸困难或窒息,还可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肢端发凉等表现,病死率极高。
前不久,武汉的周先生工作时不慎被锈铁划伤左小腿。一周后,他出现吞咽困难、全身肌肉僵硬等症状,当地医院怀疑为破伤风杆菌感染。后来,周先生被紧急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经医生诊断,患者病情已进展为特重型破伤风,全身多处器官功能濒临衰竭,大脑和心肺受损最为严重,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和心跳骤停。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周先生终于康复出院。
2
不只是铁锈伤,这些伤口都可能感染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铁锈物品造成的伤口才会得破伤风,其实不然。破伤风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只要皮肤、黏膜存在破口,就有感染破伤风杆菌的风险。常见的感染方式有以下三种——
有组织开放性损伤且创口较深 破损的皮肤黏膜是最常见的感染路径,还有一些较少见的感染途径,如表皮伤口、开放性骨折、慢性伤口等。
受到外界破伤风杆菌侵入 破伤风感染通常由污染物体造成的伤口引起,如被泥土、粪便、痰液污染的伤口,生锈的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烟花爆竹炸伤等。
创口内有失活组织或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污染的伤口较深,氧气自然会变少,在这种厌氧环境下,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会迅速生长为增殖体,释放外毒素,从而致病。
如何预防破伤风?
伤口处理 破伤风杆菌的生长需要厌氧环境,创伤后的早期彻底清创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应认真检查伤口,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反复冲洗消毒,最好用3%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浸泡或反复冲洗。
主动免疫 儿童需在3月、4月、5月龄及18月龄各接种一剂百白破联合疫苗(含有破伤风类毒素),在6周岁时接种一剂白破二联疫苗,可建立较为持久的主动免疫,全程免疫后的保护作用可达5年—10年。
无破伤风免疫史的成人,可接种3剂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一般每10年加强接种一剂。
被动免疫 当存在外伤且可能引发破伤风时,可接种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及时就医 如有伤口或怀疑破伤风,需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草木、树枝、玻璃等引起的割伤,车祸、重物砸落等引起的外伤,都易感染破伤风杆菌。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据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