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警惕“比鞋”背后家庭教育的缺失 本报评论员 杜 丽 2024年11月26日

“同学说我穿的是假名牌,我再也不穿这双鞋了”“这双名牌鞋是新品,配色好看,你给我买吧”……在中小学生中间,流行着一种新型攀比: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却脚踩不同品牌的鞋子,有的动辄就是上千元。

(据11月15日《沧州晚报》4版)

中小学生要求穿统一的校服,没法比衣服,孩子们就把心思放在了“比鞋”上:9岁的孩子因为穿了一双假名牌的鞋子被同学嘲笑;初中生的穿鞋“品味”直线上升,从300元一双干到了上千元;网络上流传的那篇小学生作文《我只穿耐克,半月不重样》更是让人直呼“现在的孩子虚荣心飘上了天”。

攀比之风在校园内悄然流行,孩子们“比鞋”的小心思,或者是为了展示自我个性,或者是为了满足小小的虚荣心,但孩子们的行为背后,往往映射出家庭教育的影子。

在物质富足的今天,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里,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富养”孩子,吃穿用度都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最好的,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消费习惯,让他们小小年纪就有了攀比心理。家长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仅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消费观,也会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有些家长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经常拿名牌说事,与人比车、比房、比名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成年人的虚荣与攀比在不经意间就传递给了下一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孩子的消费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家长在“穷养”与“富养”之间掌握好度,不溺爱,不虚荣,量力而行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不追求名牌,不爱慕虚荣,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来引导孩子,以内心的充盈和成长让孩子明白,盲目追求名牌与奢侈得不到幸福,学会理性消费与珍惜生活才是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