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连上移动电源,围巾、外套就变成“行走的电热毯”—— 电热服装火了,约不约? 本报记者 刘冰祎 马玉梅 摄影报道 2024年11月26日

市民购买的电热围脖

天气转冷,各种御寒“神器”又到了销售旺季,其中,电热服装吸引了不少人。只要连上移动电源,这些围巾、外套、马甲就开始发热,成了“行走的电热毯”,给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存在着使用不便、发热不均等问题。一些市民觉得,电热服装很实用,也有人认为,目前电热服装的“噱头”大于其实用性。

“行走的电热毯”

前几天,市民朱女士给母亲选购服装时,被网上的一款智能发热外套吸引。这款外套里自带“发热片”,能连接移动电源,通电几秒后外套就变热了。

朱女士的母亲平时特别怕冷。一到冬天,朱女士就对各种“御寒神器”格外留心。客服说,这款外套有电热内胆,采用“碳纤维发热材料”,衣服内置导线,连接充电宝后就能发热,温度在30℃到50℃之间。尽管对“高科技”不太懂,但听了客服的介绍,朱女士还是趁着优惠下单了一件智能发热外套。

据悉,智能发热服装的关键部位是电能发热片,一般采用碳纤维或石墨烯材料制作,优点是能发热的同时还能随意弯折,比较柔软轻薄。智能发热服装内置导线,口袋里留有接口。将接口连接移动电源后,发热片就开始加热了,电压通常在5伏左右,最高不超过12伏,人体使用比较安全。衣服上一般还有控温按钮,有的甚至能连接蓝牙,用手机调控温度。

线上多样线下难寻

对不少怕冷的人来说,冬天就算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也常感觉身上凉飕飕的。因此,大部分电热服装都将发热的重点部位放在了脖子、后背、肩膀、腹部等大家普遍怕冷的部位。

记者上网查询发现,网购平台上,电热服装主要分为围脖、马甲、内衣、外套、裤子等,种类比较齐全。这类服装并非整体发热,发热面积取决于发热片的放置位置和数量。内置发热片越多,发热面积越大,一般发热时长可维持在3小时至5小时。在一款销量3000多件的电热棉服链接中,记者发现下单者有不少是需要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人。

记者走访了市区一些服装店,发现这些店主要售卖普通保暖服饰,没有销售电热服装。一家服装店店员表示,去年,店里曾销售过电热服装,多为年轻人购买。“年轻人比较时尚,乐意尝试这种新鲜的东西。一些老年人虽然也对这样的衣服感兴趣,但还是会担心清洗问题,而且随时带着沉重的充电宝对他们来说也很不方便。尽管老年人普遍比年轻人怕冷,但购买这类服装的老人却很少。”这名店员说。

市民看法褒贬不一

市民张先生工作时要长时间待在户外。去年,他买了一件电热马甲,让他直呼“物超所值”。“就像贴着暖宝宝一样,确实暖和多了。今年我还打算买一件电热棉服。”张先生说。

市民孙女士前段时间买了一条电热围脖。“虽然围脖很轻,但我使用时还得把半斤重的充电宝挂在脖子上。我颈椎本来就不太好,本想着暖和暖和缓解不适,结果反而加重了脖子的负担。”孙女士忍不住抱怨。

采访中记者发现,电热服装的实用性众说纷纭,有人直呼这是“御寒神器”,也有人认为电热服装的“噱头”大于实用性。在众多观点中,电热服装必须连接移动电源是不少市民吐槽的焦点。

“想要衣服发热久,就得带着更沉的移动电源。我真不知道身上的汗是衣服发热带来的,还是累出来的。另外,真正发热的地方只有那一小块,别的地方还是凉飕飕的。一些衣服没有‘3C’认证标志,让人担心。”市民刘先生说,“尽管客服声称可水洗,但经常水洗多少还是会影响衣服内导线的使用寿命。”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目前,电热服装确实还有许多进步空间。未来,如果能有更加迷你便携的大容量移动电源出现,不用再随身携带又大又重的充电宝,加大发热部位、做好防水设计等,电热服装应该会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