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本报记者 田真
“我对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心有余悸,觉得很容易导致冲动消费和不明扣款。”95后市民李明姝说道。
据了解,“先用后付”是一种新型的支付模式,有的平台将其称为“先享后付”,是指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下单时可以先不用付款,0元体验商品,等确认想买后再付款。目前京东、淘宝、拼多多等多家头部电商平台相继推出了该项服务,允许消费者在一定还款期限内免息购买。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他们被莫名其妙地开通了先付后用功能,购物体验并不好。
天降“0元购”
是否靠谱?
“下单时支付页面直接显示为0元,那一刻我又惊又喜,以为领到了平台的无门槛优惠券了,头脑一热就赶紧点了付款。”李明姝告诉记者,等到她再次下单时,发现付款页面还是显示0元,这才意识到不对劲。原来,在购物过程中,支付页面已经默认优先使用“先用后付”功能。
“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到底是怎么开通的,我到现在都没搞明白。”李明姝说,以后每一次购物,为了避免使用“先用后付”功能,就得自己手动调整付款方式,感觉很麻烦。
市民杨海瑞则在无意中开启了“先用后付”功能。让他吃惊的是,用这种方式下单,能直接跳过输入支付密码的步骤,在付款按钮上一点就成功了,且无需身份核验。
“如果是老人或孩子使用,很容易误操作。”杨海瑞表示,“先用后付”不仅没给他带来愉快的购物体验,反而让他觉得非常不可控,既不安全也不靠谱。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也在吐槽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有的先以“0元”拍下了商品,后续又收到银行发来的扣款短信,才发现原来是不知何时开通了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有的表示,平台的“先用后付”导致自己透支消费;有的则在担忧,因为超计划购买了大量商品,后续的频繁退货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信用;还有人发现,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后,实付款比直接下单还要贵。
操作流程复杂
关闭按钮“躲猫猫”
29岁的谢子婵是一名网购达人,经常在多个电商平台购物。她告诉记者,现如今“先用后付”现象在各个电商平台都很普遍,有时会在软件打开时自动蹦出来,有时甚至在支付时就已默认选中。
“我很抵触‘先用后付’这种消费方式,肯定不会主动申请,不过在下单支付时,还是会莫名其妙中招,令人防不胜防。”谢子婵说,她不小心使用“先用后付”付完了款,就会马上申请退款,再换其他的支付方式重新下单。
“‘先用后付’的开通按钮设置很显眼,可是想要关闭这一功能,却不是那么容易。”谢子婵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关闭通道隐蔽,想要关闭还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我也是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才得知关闭的方法。关闭一般需打开App,进入‘我的’,点击‘设置’,再找到‘支付’或‘钱包’,才能找到‘先用后付’的按钮。”谢子婵说,关闭时往往还会遇到“关闭失败”“存在履约中订单,暂无法关闭”等提示。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必须得等到所有订单完成履约或售后服务结束后才能关闭该功能。
是否开通
应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当下,各大购物平台都在寻找支付便利与支付安全之间的平衡点,“先用后付”作为一种支付新体验,于是被多家电商重点关注和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先用后付”功能,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门槛,吸引更多用户尝试购买商品或服务,进而提升销售额,增加平台的活跃度,还能帮助平台筛选出更有消费潜力的用户,为后续精准营销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不同的消费者对“先用后付”功能的态度各有考量。有的消费者对支付过程失去掌控感到不安,对由此可能会引发的财产安全心存疑虑。还有一些消费者表示,这种消费模式可以先体验商品,满意后再付款,暂时缓解了消费者的经济压力,也让支付变得更加便捷。
大学生刘丹告诉记者,她经常会在网上购买女装,自从发现平台有了“先用后付”功能后,就可以一次性下单多件衣服,满意就留下,不满意就直接退货。对于她这种预算有限的人来说,“先用后付”功能很合适。
有业内人士指出,“先用后付”实际上是一种消费金融的模式,本意是为了促销,有信用付款需求的消费者可能会喜欢这种工具。但其功能的开通,需要根据用户意愿来。如果商家像“躲猫猫”一样设置取消按钮,无形中已经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
该人士认为,电商平台推广这种模式时,应该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避免默认开通的情形,并提供明确的关闭选项。“先用后付”要能“一键开通”,也能“一键关闭”。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电商平台在推广和使用“先付后用”功能时合法合规。至于消费者,则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和消费习惯,警惕“先用后付”服务所带来的过度消费和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