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老年大学为啥“女多男少” 九月开学季,沧州老年大学的爷爷奶奶们也重新踏入校园。在“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群中,女性表现得比男性更加积极活跃。近3000名学员中,男性学员仅占15%—— 2024年09月13日

交谊舞课上,女性学员远多于男性学员

学员认真学书法

本报记者 吴艳 本报通讯员 袁亚捷 汤小军 摄影报道

9月2日,朱立群兴高采烈地来到沧州老年大学,开始了自己的第一节交谊舞课。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全班38名学员中,只有5名男士。因为交谊舞需要男女搭配,仅有的几名男性学员就成了课堂上的香饽饽。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活的富足,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启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新模式。沧州老年大学的求学人数也逐年增加,每年有数千人重返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不仅能让老年人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性情,还能保持脑力、有益健康。不过在“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群中,女性表现得比男性更加积极活跃。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沧州老年大学共有在校学员2660人,其中,女性学员2248人,男性学员412人,男女比例相差悬殊,女性学员约占85%,男性学员仅占15%。

女性学员远多于男性学员

交谊舞老师杜洪昌说:“交谊舞必须男女搭配跳,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女多男少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不少女性学员只能学习男步,来和同伴搭档跳舞。”

沧州老年大学有8个系48个专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只招收女性学员的专业有:瑜伽、普拉提、形象设计和模特专业。除此之外,其他专业都是男女均招的。

工作人员对男女学员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比较受男性学员喜爱的课程有书法类、绘画类、文学类和健身养生类。

根据统计显示,舞蹈系最难招收到男性学员,尤其是民族舞类,几乎没有男性学员报名参加。像交谊舞、吉特巴这类男女均收的专业,男性学员仍是比较稀少的存在。

手鼓、古筝、健身操等专业虽然没有限制性别,但一般也没有男性学员报名。

二胡、吉他、萨克斯等专业,感觉男性学员会多一些,但实际上男女基本持平,有的专业甚至女性学员更多。

沧州老年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不少女性到学校来咨询报名的时候,专门咨询有哪些适合男性学习的专业,就是想拉着老伴儿一起来学习,不过结伴的情况并不是很多。

沧州老年大学副校长高志伟表示,男女比例不均是老年大学开办30多年来的老问题。为了平衡男女学员比例,校方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增加吉他、二胡等适合男性的课程;通过好课推荐、课程体验等方式吸引男性加入。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开设更多男性喜欢的专业,吸引更多男性关注,逐步平衡男女比例,满足老年朋友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班里唯一的一名男士

61岁的张立强刚刚从老年大学柔力球班毕业。20名学员的班级里,他是唯一的一名男士。

当年网上报名时,张立强报了一个智能手机班、一个柔力球班。

张立强报名的最初目的是动静结合,柔力球锻炼身体,智能手机锻炼脑子。那时,他对柔力球没有概念,以为是像足球、篮球一样的球类项目。作为男士,他觉得这个专业适合自己。

没想到柔力球班第一天上课时,张立强就吃了一惊,全班20个学生只有他一名男士。于是,在选班长时,张立强光荣中选。

和一群女性学员在一起学习,刚开始,张立强有些不适应。他还担心是不是选错了专业?难道柔力球不适合男士学?怎么没有男性学员报名?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张立强和同学们相处比较愉快。他也发现柔力球比足球、篮球这种对抗性球类运动更适合中老年人。玩柔力球时,虽然动作比较舒缓,但玩家的肩颈腰腿都能得到均衡全面的锻炼,对身体不再灵活的中老年人特别适合。

老年大学的学习为张立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每周去两次学校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学校上了一段时间的网课,很多同学说起了初上网课的不适,部分女同学打起了退堂鼓。

作为班长,又是班里唯一的男士,张立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说:“遇到困难就得克服困难。”

张立强想到了在智能手机班学的录屏技能,既然课程无法回放,那就把它录下来。

于是,第二次上课时,张立强看老师讲到新动作要领时就开始录屏。下课后,他将录屏视频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

看到同学们感谢班长的留言,张立强心里美滋滋的。

后来,张立强和同学们又相约到室外空旷的小广场上练习新动作。大家互相切磋,也弥补了线上教学无法与老师互动的不足。

再后来,张立强又将在智能手机班学到的视频剪辑知识用到了柔力球班的录屏视频编辑上,上起网课来更加游刃有余了。

男性学员更喜欢钻研创作

今年63岁的赵建国一退休就进入了老年大学,他的学习计划是早在退休之前就制订好的。赵建国说:“我的朋友们有喜欢摄影的,有喜欢钓鱼的,有喜欢骑行的,大家的爱好不同,退休之后的兴趣点也不同。画画是我从小的爱好,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接受专业教育,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我终于可以真真正正地学习画画了。”

赵建国所在的班里,同样是女性学员多,男性学员少。强烈的求知渴望,让赵建国已经坚持了3年。他说工笔画需要耐得住性子,一幅画要画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要是坐不住肯定不行,这一条就让不少男性学员望而却步了。不过,男性在创作上也有很大优势,他们往往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所以作品更容易让人眼前一亮。

已过古稀的刘胜利是书法系的学员,已经在老年大学学习了3个年头。他非常珍惜在老年大学求学的机会。刘胜利说:“我们这一代人上小学的时候都有书法课,所以我从小就有书法梦,参军之前有段空档期,就买了字帖和5瓶墨汁,还有几根毛笔。我心想要是写完这5瓶墨汁总该学会了吧。到老年大学上了学之后,才知道差得远了。一个人会写毛笔字和会书法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别说5瓶墨汁,就算写完50瓶墨汁能入门都是好样的。”

刘胜利说,他上老年大学,其实应该算是插班生。退休后,他本来打算自己练,听朋友介绍才知道老年大学有书法班,就赶紧报了名。这一上学,老师根据每个学员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指导,有问题当场解决,手把手地纠正,跟自学或者网上看教程效果大不相同。

“虽然书法系各个专业也是女性学员多,但男性学员却是学习时间比较久的,有不少男性学员都坚持学了多年,有的毕业后再重新报名,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刘胜利认为较多的男性学员坚持下来也是有原因的:“学书法不专注是不行的,我跟一个女同学说每天得练几百个字吧,女同学就很惊奇,她说还几百个字,几十个字她都不一定能坚持下来。孩子哭、大人叫,家庭琐事女同志比男同志管得多。我能坚持书法学习也离不开老伴儿的支持,她看孙子、做家务,我才能专心学习。”

男性的学习舞台不局限于课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女比例差呢?沧州老年大学副校长高志伟分析认为,男女的性格差异、人生阅历和体验不同,以及生活理念和态度不同等综合因素,都有一定影响。

首先是历史方面的原因,如今的在校生大多是1970年以前生人,那个年代家中子女多,男孩大多具有读书的优先选择权,女孩则大多较早地承担起劳作养家的责任,因此,这一批女性退休后更想圆自己儿时的求知梦。

其次是社会分工原因,这一代人年轻时多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退休后,男性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女性终于可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感受学习的快乐。

第三则是跟性格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女性更愿意融入集体中,喜欢互动交流,展示自我。而男性恰恰相反,相当一部分人继续发挥余热,仍旧坚持工作,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辛苦了一辈子,退休就该轻松了,宁愿下下棋、钓钓鱼、聊聊天。此外,男性更偏爱运动项目,在健身房、公园、运动场、棋牌桌前,更多的则是男性的身影。

除此之外,高志伟还分析认为,同女性相比,男性相对喜欢独立思考、有更强的自学能力,这也让他们的学习舞台不仅仅局限于老年大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