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吴桥澜阳书院: 保存完好 文脉不断 ■纪玉民 2024年07月25日

鱼跃龙门:寓意高居榜首

澜阳书院

澜阳书院始建于清康熙51年(1712年)。现存澜阳书院建筑气势宏伟,东西长40米,南北宽8.3米,高8.3米,是清代国学教育在吴桥留存至今的代表性建筑。300多年以来,澜阳书院经过重建与修缮,保存完好,已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澜阳书院的建立

中国古代书院的开办,最早见于唐朝的官办书院。开元年间,唐玄宗创设丽正脩书院。明朝以后,官府逐渐加强了对书院的管理。到清代,官办书院已占书院的80%以上。澜阳书院就是名副其实的官办书院。

康熙25年,皇帝为几个书院颁发了他亲笔书写的“学达性天”,表明了他对书院的支持和认可。在此背景下,康熙51年,时任吴桥知县的张景良创办了澜阳书院。

“澜阳”一词中,“澜”即水波,指水中的大波浪。《尔雅》有诗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实际上此处应指河,即古钩盘河(现漳卫新河的支流岔河)。吴桥县城处于钩盘河北岸,而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澜阳即指大河以北,因此书院名为澜阳书院。

各地文庙、学宫和书院一般均建于县城的东面或东南方向,澜阳书院便建在县城东南方向。但书院的地势低洼,常发水患,后因年久失修,不能再用。

同治13年(1874年),知县倪昌燮又对书院进行了重建。虽然书院仍称为澜阳书院,位置也仍在东南,但已不是原澜阳书院的旧址。所以,他题撰的碑记称为《建复澜阳书院碑》,而不是“复建”。

澜阳书院的重建与发展

关于张景良初创的澜阳书院,相关的文字记载很少。康熙版的《吴桥县志》中无相关记载,光绪版的《吴桥县志》也只是提到了一两句话。而对于倪昌燮重建的这所书院,光绪版县志不但记述详细,而且有图有诗。其原因在于,康熙版县志修撰于康熙12年(1673年),而张景良创建澜阳书院远远晚于县志修撰的时间。

倪昌燮重建书院后,写下了《建复澜阳书院碑》,甚至卸任后,还专门写了《留谕澜阳书院示》。倪昌燮不但是书院建复者,也是光绪版《吴桥县志》的编修者,那么县志中多有提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光绪20年,知县劳乃宣先后为澜阳书院选购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十二橱,共二百余种,并集中收存于藏经阁,以备县中学子阅览。这极大丰富了书院的藏书功能,也标志着吴桥有了官方图书室。

清光绪29年(1903年),全国推行新学,澜阳书院改为第一高等小学。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1951年9月,县政府又在此成立第一所初级中学——吴桥县立城关初级中学(又称吴桥中学)。此时的澜阳书院已成古迹,只遗存一座古楼成为新学校的一部分,设有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等。后来,书院因年久失修才空置下来。

澜阳书院的管理

书院的管理由山长(书院院长)负责,绅董(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参与,官方监管。书院功能不仅用于教育,还有藏书、祭祀的功能。

书院主要设置讲堂、号棚、后堂寝舍、门庑、厨房等。每年自二月至十一月为开课时间。教学内容主要为四书、五经、诗赋、八股制艺。学生的日常学习以自学为主,山长指导,每月只授课两天。每月初二为官课(官考),十六日为斋课(校考),均以一文一诗判定优劣。官课由县令讲授或讲解,斋课由山长讲授或解疑。

考试优异者均有学费补贴。考试用品学生自行准备,试卷由书院准备。另外,由县署为每名考生准备一份点心。

书院有比较严格的纪律。学生如果仅参加官课考试而斋课无故不到,有学费的扣一半学费,无学费的(优等生)罚停下月官课一次;考试不缴卷或抄袭雷同者,概不录取;点名时,无论冬夏必须穿戴整齐;学生如有越礼等事,即行除名,不准再考。

书院从建成到1903年,人才辈出,桃李满园,培养出王问羹、吴棠湖等一代名流。200年间,在该院学习的学生,经科举考中进士的有6人,举人若干,其中不乏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