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沧州市区解放路和水月寺街交叉口东北角 “爱心路口”的“爱心午餐” 本报记者 崔春梅 摄影报道 2024年07月09日

张鹏飞(左一)为环卫工人盛饭

37岁的张鹏飞在市区解放路和水月寺街交叉口东北角经营着一家门市。由于这个路口的红绿灯是爱心形状,张鹏飞喜欢把这个路口叫作“爱心路口”。

看到附近环卫工人工作辛苦,张鹏飞做出一个决定,7月1日到10月1日,在“爱心路口”免费为附近30来位环工人做3个月的“爱心午餐”。

在“爱心路口”

做“爱心午餐”

7月6日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市区解放路和水月寺街交叉口的时候,37岁的张鹏飞正在店门口忙着刷锅。

刷好锅,张鹏飞熟练地点火、热油。扔进葱、姜、蒜后,锅里的油嗞嗞作响,张鹏飞顺势将一盆肉片倒进锅中。

紧接着,白菜、粉条等先后被放进锅里,肉菜的香味渐渐弥漫开来……这锅美味的饭菜,张鹏飞不是给自己做的,而是免费做给30来位“陌生人”吃的。

临近中午,天气正热,人站着不动都会出汗。张鹏飞站在热气腾腾的一大锅炖菜前,用铲子用力搅拌着锅里的菜。他额头上密密的汗珠出了一层又一层,顺着脸流了下来。

上午11点钟,一大锅香气四溢的猪肉白菜炖粉条做好了。此时,已有30来位环卫工人带着饭盒在锅前排起队,等待打饭。

来不及休息,张鹏飞又开始给环卫工人盛饭。“这些够不够吃?来,再给你盛点。”“盛好菜再拿两个馒头……”他一边盛菜一边招呼大家。

端着热腾腾的菜和馒头,环卫工人们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7月1日

正式“开灶”

张鹏飞是沧县崔尔庄村人。2023年3月,一直在沧县开店的他在市区解放路和水月寺街交叉口租下一家门市卖香肠。“刚来市区的时候,不管是房租还是店面经营,给我压力都比较大,1年多后才逐渐稳定下来。”张鹏飞说。今年,他发现门店路口的红绿灯变成了爱心形状,便把这个路口称为“爱心路口”。

南川老街开街后,很多来自各地的游客会在游玩时经过“爱心路口”。“作为‘爱心路口’附近的一名店主,我应该做一点奉献爱心的事。”有一天,张鹏飞看着路口的心形信号灯红了又绿,绿了又红,心里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

“每天,环卫工人将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向各地游客展示沧州的美好形象。”张鹏飞说,他每天看着环卫工人打扫了一遍又一遍,十分辛苦,便想每天免费为他们做顿午饭。

很快,张鹏飞置办了灶具和锅铲等等。做普通饭菜的话,一天的花销是100多元,炖鱼、炖鸡改善的话,一天的花销就是近300元。

这笔花销,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搭工夫搭钱都没事,这么多人吃你做的饭,你还得担着一份责任呢……”起初,妻子丁雪有点担心。

“放心,食材必须保证干净卫生。饭做熟了,我跟着大家一起吃。环卫工人吃啥我吃啥……”张鹏飞安慰着妻子。

张鹏飞联系了负责附近环卫工作的负责人,让对方帮他告诉附近的环卫工人,从7月1日起,可以到“爱心路口”去吃“爱心午餐”。

7月1日,张鹏飞的“爱心午餐”正式“开灶”。“我是一名党员,特意把日子选在了这天。”张鹏飞说。

7月1日那天正好下雨,张鹏飞一手撑伞一手做饭,为环卫工人做出第一顿“爱心午餐”。许多环卫工人以为下雨天“爱心午餐”会取消,只有十来个人来吃“爱心午餐”。

“我既然说了,就不会取消。告诉大家,以后每天中午准时来吃饭啊……”张鹏飞一边盛饭一边嘱咐大家。

希望“爱心午餐”

引出更多“爱心”

每天上午10点多钟需要准备午饭的时候,也正是店里顾客比较多的时候。为了支持丈夫,之前上午不怎么盯店的丁雪每天上午10点准时赶到门店,让张鹏飞腾出身去给环卫工人做午饭。

饭菜做熟后,张鹏飞会给自己和家人盛出两碗。给环卫工人盛好饭后,他才去吃。

7月6日,张鹏飞给环卫工人盛饭的时候,发现锅里的饭菜不富裕了,便招呼妻子把他准备吃的那碗端出来分给大家。

中午11点30分的时候,一位环卫工人赶过来问还有没有饭菜,她因为有事来晚了。张鹏飞一脸歉意地告诉她,饭菜分完了。随后,他又招呼妻子拿出两袋香肠塞到那位环卫工人手里说:“以后早点来,今天就先吃这个垫垫吧……”

“别的俺们也不会说,一定要谢谢店老板啊……”吃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环卫工人刘亿利感激地说。他家住在沧县东花园村,离工作地点比较远。因此,他每天中午都是买点包子或烧饼凑合一顿。

“俺们要求不高,能热热乎乎吃上一顿午饭,就非常知足了。”家住运河区西花园村的环卫工人付国军说。

“我计划给环卫工人免费提供3个月的‘爱心午餐’。到了10月1日以后,天气渐渐转凉,我担心他们在户外吃得冷一口热一口对身体不好。”张鹏飞说,“但如果我条件允许,这些环卫工人又有需要的话,会考虑继续为环卫工人供应‘爱心午餐’。不止今年,还有明年、后年……”

“我做的事很小,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能带动更多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张鹏飞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身后不远处的心形红绿灯从红色变成了绿色,又从绿色变成了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