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用法律管住“卖惨售假” 魏晓敏 2024年04月01日

直播间里“身世悲惨却坚强生活的励志女孩”,实际上父母双全;打着“助农直播”旗号售卖的“大凉山原生态农产品”,实际来自外地的批发市场……近日,网红“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一审宣判,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

(据3月28日《沧州晚报》10版)

滥用广大网民的同情心传播虚假内容,甚至造假售假,既失德更违法,理应受到严惩。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模式的兴起,“卖惨带货”“摆拍营销”现象层出不穷。尽管网民对此类行径批评声不断,相关部门也多次打击,但仍有不少主播铤而走险。“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中,涉案团伙形成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中端剧本拍摄、电商运营,末端农产品供应、流量变现的灰色产业链,其售卖的农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非法牟利金额上千万元,危害巨大、影响恶劣。

事实证明,只有依法严惩卖惨带货和虚假宣传行为,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还市场应有秩序,重建直播带货健康生态。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刑法明确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都是对“卖惨售假”行径亮出的红牌。

此次案件的宣判,充分彰显了法律的威慑力。

主播们应清醒认识“卖惨”不能成为卖点,企图以歪门邪道博取流量、以虚假欺骗牟取暴利,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还互联网以清朗,规范网红经济是必修课。

一方面,要强化法治意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斩断非法利益链,达到“惩处一个、警醒一片、震慑一批”的良好效果,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要疏堵结合,不断优化渠道,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搭上互联网销售“快车”,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从准入门槛、准入条件、过程监管、事后追责等全流程补上直播监管漏洞,建立有效的行业规制,杜绝假助农真坑农,才能让数字经济的红利更好惠及山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