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有人从一个景点匆匆赶往另一个景点,有人在一个地方安静度假、随性游玩…… “走马观花”和“沉浸其中”,你选哪种旅游方式 本报记者 李圣哲 2024年03月20日

沧州人有了更多的旅游方式。

有人喜欢在城市中“沉浸式旅游”。

有人喜欢到偏僻的冷门景点打卡。

一顿美食消除旅途疲惫。

随着天气转暖,许多市民开始外出旅行,到各地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记者采访了解到,沧州年轻人最近掀起一股“特种兵式旅游”热潮,他们通常利用周末旅游,短时间高效率逛景区,行程十分紧凑,日行数万步,全程类似拉练,主打的就是一个“去过”。

和“特种兵式旅游”不同,主打慢节奏、深度游的另一种旅游方式“沉浸式旅游”也悄然兴起,包括“躺平式旅游”“打听式旅游”等。他们通常避开人潮汹涌的热门景点,找到性价比更高的目的地,随性浏览景点,尽情享受当地美食,安静清闲地旅游。

“特种兵式旅游”

上车睡觉,下车狂飙

“上周末,我刚从江苏徐州回来,玩得挺好的。”去年大学毕业的李轩,刚刚完成了一次“特种兵式旅游”。

“我是周六早晨从沧州乘坐动车出发的,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徐州。然后,我到徐州博物馆、云龙山、云龙湖、水族展览馆、龟山汉墓、汉文化景区、户部山步行街等地打卡,还品尝了徐州米线、烙馍、地锅鸡、羊方藏鱼、八股油条等当地特色美食。当晚,我就近找了个住宿费不高的旅馆,只睡了4个小时。周日又玩了一天后,我晚上11点多到家。周一早上照常去上班。”说起这次旅游,李轩意犹未尽。

李轩介绍,“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高强度、高效率、低成本的旅游方式,主要特征是“时间短、观看的景点多、花费少、效率高”。喜欢这种旅游方式的大多是高校大学生和年轻打工者。他们通常在双休日的清晨或周五晚上出发,到各个景点匆匆打卡。节假日是“特种兵式旅游”的高峰期。

李轩从去年开始喜欢上“特种兵式旅游”。他先后去过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扬州等城市,有时甚至利用短短的两天时间,浏览两个城市的多个景点,最快时不到20分钟就游完一个景点。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年代过去了。现在,年轻人主打一个‘上车睡觉,下车狂飙’。我们‘特种兵’最喜欢‘夕发朝至’的列车,既省时又省钱。只要出去,我们就想用最少的花费和最短的时间,浏览最多的景点。”李轩笑着说。

全程类似拉练

累并快乐着

去年底,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特种兵式旅游”入选。

记者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看到,“特种兵式旅游”相关内容非常火爆。一些旅游者不仅完整记录了自己近乎“自虐”的“闪游”经历,还饶有兴致地分享自己省钱攒钱、“最大化旅游”的体验和经验。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时间和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这些旅游者往往会制订详尽的计划,行程极为紧凑,全程类似拉练。他们白天高强度暴走,有时晚上也不停歇,甚至从头天早上5点游览到次日凌晨1点,每个时间段都充分利用。有的人甚至提前用PPT列好计划,行程安排精确到分钟。近期,夜爬泰山、游青城山等线路就格外火爆。

值得一提的是,遍尝各地美食是“特种兵旅游者”的“保留项目”,他们在紧张的旅游时间里,特意抽出时间享受当地特色美食。不过,他们极少到高档餐厅就餐,饮食消费注重成本和体验。

多次尝试“特种兵式旅游”的年轻人王琨告诉记者,她的旅行主打“又累又撑”,自己却享受其中。

“特种兵旅游者”一般就近选择小旅馆住宿,省出的钱主要花在交通上。

说起“特种兵式旅游”时,一些人提到了“报复性旅游”。他们表示,因为之前两三年旅游计划被搁置了,现在想好好补偿一下,于是抽时间赶紧“走出去”旅游。

对于这种旅行方式,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虽然很累,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很值得尝试。也有人认为,旅行不等于单纯的“打卡”,想了解一个城市,还是需要慢慢感受。

王琨说:“选择‘特种兵式旅游’的基本上都是身体素质较好的年轻人。我们受到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大多选择周末出游。虽然每次出游都是走马观花,而且很累,但当旅行结束,翻看一路上拍下的照片,回味当地的特色美食时,我们又觉得很有意义。”

“沉浸式旅游”

走到哪儿玩到哪儿

和“特种兵式旅游”不同,最近又悄然兴起了另一种慢节奏、深度游的旅游方式——“沉浸式旅游”,具体包括“逃兵式旅游”“躺平式旅游”“打听式旅游”等。他们通常避开人潮汹涌的热门景点,找到一个性价比更高的目的地,随性游览景点,安静清闲度假。

“师傅,您知道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吗”“老板,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阿姨,咱们这里有什么特色景点”……市民高芳芳青睐“打听式旅游”,她经常心血来潮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做攻略、不赶时间,走到哪儿玩到哪儿,主打一个“随性”。

高芳芳说,她不喜欢人流如织的热门城市或者网红景区,旅游时更倾向于找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小城市或冷门景区,也不受行程安排的束缚,旅途中通过和当地人交流互动,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沉浸式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我喜欢和出租车司机聊天,也喜欢坐在小吃摊上和店主唠嗑,还爱逛当地的各种市场……只要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就向不同的人打听。当地人知根知底,按他们的推荐游玩,会玩得更开心。‘打听式旅游’,可以带给我开盲盒式的快乐。”高芳芳认为,在路上被忽悠的概率,其实比看网上攻略“踩雷”的概率低得多。

“不过,我这种玩法不适合‘社恐’人士。”高芳芳补充道。

市民王磊也喜欢旅游,但不喜欢凑热闹。他出去游玩时另辟蹊径,一般选择前往冷门景点,比如未被商业开发的乡镇、村寨。随便找个陌生的地方待几天,降低期待值后,反而获得更加美妙的体验,收获别样的惊喜。

王磊说:“春天来了,我的‘沉浸式旅游’也要提上日程了。接下来我打算寻找一些‘宝藏小城’,深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适合自己的方式

才是最好的

针对不做规划和攻略的旅游方式,有些市民表示难以接受。有的因为自己“社恐”,难以鼓起勇气向陌生人开口打听;有的觉得旅游攻略就够用了,跟陌生人打听可能也问不出什么,能打听到的“意外之喜”并不多,甚至可能“踩坑”。

有人认为,旅行时间本就有限,不应该浪费在无谓的等待和思考中,能在出门前规划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留到现场去做。而且没有任何规划就出门,会缺少安全感。

其实,“沉浸式旅游”并非新现象。近年来,各种旅行攻略层出不穷,很多人习惯了先上网看攻略再出行。不过,随着类似“网红滤镜”套路的增多,一些年轻人有过“踩坑”经历后,开始“返璞归真”,有了“与其做好了攻略被坑,还不如随意一点,走到哪里算哪里”的心态,旅游方式逐渐趋向多样化。避开旅游高峰、热门城市、网红景区的“反向旅游”逐渐多了起来。

“沉浸式旅游”多了一些松弛感,增加了旅行的随机性,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部分原生态、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小众景点开始受到年轻游客追捧。“打听式旅游”相关话题也登上了社交媒体热搜榜。

“通过与当地人交谈,在街道上闲逛,去寻找那些隐藏的、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独特风景、特色美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很有乐趣。这也是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旅游的具体方式。”王磊认为,平时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已经很累了,所以旅游会选择截然不同的方式。比起密集紧凑的旅游安排,一觉睡到自然醒、随性游览景点,不仅心态上更加放松,还会因深度体验而留下更加珍贵、难忘的回忆。

“当然,旅游全凭主观印象也可能会‘踩雷’,自己打听好了地方,仍需要仔细辨别。每个人空闲时间、财力、精力都不太一样,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才是最好的。”王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