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选购新能源汽车
“不到两周时间,降了两万元。”谈到自己2月6日刚买的新车比亚迪秦PLUS,市民王宇航一脸无奈。
2月19日,比亚迪率先宣布降价,旗下秦PLUS推出“荣耀版”,最低售价为7.98万元。“虽然说汽车从开出汽车销售店大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贬值,但我这车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平均每天降价1500多元,想起来还是很‘心塞’。”王宇航说。
春节过后,新能源车市掀起了“降价潮”,多家车企纷纷宣布下调部分车型价格。近日,记者走访了沧州多家新能源汽车销售店了解情况。
多家车企降价
买不买更纠结
2月19日,比亚迪提出“电比油低”的口号,打响龙年新能源汽车降价“第一枪”,推出8款荣耀版车型,起售价平均下降两万元。当天晚上,哪吒汽车宣布多款主力车型降价,最高降价2.2万元。
3月1日,多家车企先后宣布降价,“一天内9家车企宣布降价”的话题登上热搜。飞凡F7最高优惠3万元;长安启源Q05降价3.5万元,最低售价9.69万元;特斯拉Model3/Y系列最多可减3.46万元……
3月3日,小鹏汽车宣布“G6”全系限时立减两万元,优惠后售价18.99万元。同日,广汽埃安宣布降价……
多家车企接连宣布降价,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让不少市民眼花缭乱。
“这款车价格多少?现在都有什么优惠?”3月7日,记者来到沧州市区永安南大道一商场内看到,商场内多家汽车销售体验店有不少看车的顾客。在特斯拉汽车体验店内,市民李先生正和家人看车。“我一直想买辆电动汽车,最近新能源汽车降价了,就赶紧来看看有什么优惠。”李先生说。
了解完车价后,李先生和家人并没有着急买车。“同等价位的车型里,我们看上好几辆车,想多比较一下。”李先生说,目前不少新能源汽车都降价了,他还没想好最终买哪款车。
采访中,记者发现前来咨询的顾客络绎不绝,很多家庭都是带着购车计划来的。一位正在看车的市民告诉记者,他之前就关注过特斯拉的各种车型,但是因为价格问题一直没有下决心购买。现在看到有降价优惠,他觉得是时候入手了。
沧州汽车市场
降价方式各异
记者走访我市多家新能源汽车销售店了解到,虽然不少品牌汽车均有降价优惠,但降价方式各有不同。
“目前,纯电版比亚迪秦PLUS2024款的指导价为10.98万元起。相较于2023款,新款的不少方面都做了优化升级,但2024款价格跟2023款价格相比,反倒下调了两万元。”比亚迪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车是上市不久的新款,但是售价却比老款更低。
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店内的顾客明显增加,尤其到了周末,冲着降价来的顾客会更多。
与购买新款车就能享受价格福利不同,有的新能源汽车降价更有针对性。在理想汽车零售中心,工作人介绍说,目前,店内热销的L7/8/9车型都有价格优惠。
与比亚迪新车上市就降价两万元不同,理想2024款新车并没有太多优惠。“目前,上市不久的L7的2024款全国统一零售价是31.98万元起,与同车型2023款的指导价相差不大,但是现在购买2023款可以优惠3.3万元。”工作人员解释。
记者了解到,店内其他热销车型都是购买2023款的话更便宜,优惠价格从3.4万元到3.6万元不等。
蔚来汽车店热销的几款车型,同一车型的2023款比2024款更便宜,差价在2.4万元左右。“2023款车销售完,优惠活动就会结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已买的亏不亏
没买的买不买
针对此次新能源汽车降价,消费者也有不同的声音。
市民商先生在5个月前花22.98万元购买了一辆比亚迪汉EV605冠军版。“最近,我看到这辆车的售价已经降到了20万元左右。虽然车没有问题,但是一想到降价这么多,我还是感觉受到了‘背刺’。”商先生说。
2023年12月份,家住运河区的秦蓉花2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小鹏G6,每月贷款要还近两千元。结果不到半年,小鹏宣布G6全系限时立减两万元,优惠后售价18.99万元起。“我刚考下驾驶证不久,因此买车后也没开过几次,结果车的价格降了两万元,感觉太亏了。”秦蓉说。
与一些车主“懊悔”的心理不同,家住黄骅市的张先生表示,他并不在意降价。他在2022年购买了一辆特斯拉ModelY。近期,他在网上看到了特斯拉ModelY价格降至历史新低的消息。
“车已经开了快两年了,所以汽车降价对于我来说没有心理落差,毕竟早消费早体验。”张先生觉得,与其一直观望等待车价降到自己的心仪范围,不如按照自己的需求购买。最近,因为工作需要,他又花4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腾势D9。
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频频降价的现象,市民孙茜持观望态度。她有一辆燃油车,为了方便出行,一直想买一辆新能源汽车。“最近,我看到不少汽车品牌都接连降价,就去几个汽车店里了解了一下,可是看来看去也不知道现在购买是否合适。”孙茜说,她想再等等,可能过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价格还会再降一降。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为何越打越激烈?据专业人士分析,新能源车市的降价潮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主动下调价格以吸引更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