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缝缝补补凭匠心 杨琳 2023年08月07日

资料片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俗语,已不适应今天的穿衣潮流,但它在那个年代却深入人心,几乎家家都照做。当时的穿衣观念是整洁大方,衣服旧些没人耻笑,但破破烂烂就会被人看不起。

父亲是缝纫社的老师傅,专门干修修补补的活儿,如大改小、旧翻新、裤管加长以及衣服肘部、膝盖、臀部等处加厚的零活儿。在缝纫业流行一句话,“宁做新的,不改旧的”。一是修修补补做不了成衣,显不出本事;二是修补改旧细碎、繁琐,远没有做新衣痛快。父亲却安心做着缝缝补补的活儿,一直干到退休,且做出了小名气,退休时,还有人联名挽留他呢。

父亲是用心缝补衣服的。那时候,小孩都是“散养”的,每天满世界乱跑,衣服被勾破是常有的事。父亲接到这样的活儿,不是一补了之,而是在缝好之后,再用准备好的“彩花贴”缝上去。不仅看不出破损,蝴蝶、蜗牛、花朵等图案还使衣服更美观,孩子们自然喜欢穿。

父亲高超的缝补手艺吸引了很多顾客。他的桌子上,常年堆积着待缝补的衣服。春末夏初是一个小忙季。夏天,人们常穿着薄汗衫,后背和前胸部分极易破损,而两只短短的袖管和下半截常是完好的,让人不忍舍弃。父亲能让它们重新“焕发青春”——换上新的后背和前胸,就能照穿不误。买一件新汗衫,要一元五角左右,还要花布票,而如此修补一下,只需要五六角钱。这类活儿总是让父亲应接不暇。

秋末冬初,又是一个大忙季。毛衣只是领口、袖口和后背等部分易坏,剪掉破的,换上新的,花费不多,照样能穿得舒舒服服。

此时要做的活儿,还多了一个帽子翻新。中山装加呢子帽,是那时比较庄重场合的“标配”穿着。只是呢子帽有个缺点,就是极易褪色变旧,而父亲跟妙手回春的医生一样,给旧帽动动“手术”,就能使其焕然一新。不过,这是个极费工夫的细致活儿。首先,要把帽子拆开,把残留的线头摘干净,反过来熨平,最难拆的是帽子圆顶周边的一圈线,既要一针不留地把线拆光,又不能把与线缝仅距离一二毫米的布料拆坏。

拆好后,父亲按原样缝制,很快,一只帽顶平整、帽檐挺括、色泽鲜亮的“新”帽子就完工了,完全看不出这是“焕发第二春”的翻新帽子。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多年,他干的工作——缝缝补补,早已无人问津。我想,我们虽不必模仿补衣的行动,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精神还是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