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未成年人代打市场调查—— 代打游戏成了工作 不惜因此荒废学业 2023年07月16日

暑假来临,不少未成年人开始过打游戏的瘾。在他们当中,有些游戏水平颇高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大神”,在受到不少玩家“膜拜”的同时,也开启了“赚钱”之路——他们会收到代打游戏机构或个人抛出的“橄榄枝”,受邀代打游戏并收取报酬。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未成年人深陷其中,甚至有些未成年人不惜因此荒废学业,“专职”从事游戏代打工作。

代打游戏还能赚钱

扭曲未成年人三观

“接代打(游戏)单子,不然明天吃不上饭了。”网友“双双”在某社交平台上多次发信息称。

记者联系上“双双”得知,其是一名女生,今年9月份上初二。由于家庭原因,她早早被送到亲戚家借宿。她为了排解烦闷,下载了许多游戏,还结识了许多一起玩游戏的网友,加入了一些游戏交流群。

在游戏交流群中,“双双”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言,和网友聊游戏技巧。由于能够长时间打游戏,她的游戏水平和等级一直遥遥领先于群友。

今年2月,一位群友找到“双双”说,自己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没办法每天上线完成游戏任务,想拜托“双双”帮其完成任务,并承诺支付报酬。

看到有钱可赚,双双欣然应允,马上帮这名群友完成了游戏任务。凭借效率高、收费低的优势,“双双”很快接到了其他群友的代打游戏请求。

可好景不长,“双双”因为打游戏时间过长,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亲戚和父母很快发现了她的异常情况,劝她好好读书。但“双双”认为,自己喜欢打游戏。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分析说,代打游戏的弊端明显,代打游戏和金钱直接挂钩,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三观,导致未成年人对事情的认知过分货币化。“以金钱作为行动的内驱力,往往难以长久维持”。

代打游戏成了工作

平台机构难辞其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未成年人只是在空闲时间接单代打游戏,但有的未成年人却是以代打游戏为业。

广东汕头网友小宇(化名)今年9月份上初三,但他对于初二的会考一点也不在乎,而是幻想自己能在风头正劲的电竞行业有所作为,他甚至将自己社交账号的个性签名都改成了“网瘾少年”。

因此,今年会考前,小宇并没有备战考试,而是一头扎进游戏里“大杀四方”。一个游戏赛季刚开始,他就能轻松晋级。这般游戏实力,为他带来了“人生第一桶金”:在其加入的游戏战队里,开始有“战友”询问小宇能不能帮忙打“晋级赛”,并表示愿意给付一定的“劳务费”,这让他收获颇丰。

之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小宇加入一个线下电竞工作室。“也不用填表,老板只是看了看我的身份证”。就这样,小宇在线下电竞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正经”代打游戏工作,有需求的玩家将他们的账号交给工作室,老板统筹后进行任务分配,每个人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尽快完成玩家的要求。

据小宇介绍说,工作时间一般是每天15时到次日3时。在这段时间里,大家一般是躲在各自的床上,用工作室分配的手机开始“工作”。

小宇的“同事”中,亦不乏刚初中毕业的男生。

小宇向记者表示,其在工作室的“同事”,有一部分是通过社交平台跟老板取得联系。记者随即以“刚毕业的初中生”的身份,向某平台APP上的多个电竞工作室账号发送私信,询问对方是否还招人。当天即收到3个账号的回复,其中,只有一个明确回复“不收,兄弟”,另外两个账号的工作人员则开始询问记者的游戏水平并给出社交账号,表现出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意愿。

未成年人代打违法

利用技术手段禁止

未成年人是否能从事游戏代打并收取报酬?

对此,重庆市云数协网络空间安全产业中心秘书长、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认为,打游戏本身存在一定的公平竞争机制,一般会按照真实玩家的游戏等级、技术等因素进行同水平玩家的匹配,而代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公平竞争机制,影响了其他玩家的游戏体验。同时,未成年玩家代打必然存在账号的转借、绕开防沉迷机制、帮助玩家作弊等行为,违反了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范,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

在朱杰看来,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代打游戏行为难以作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的职业,因此,代打机构雇佣未成年人从事代打游戏行为,均涉嫌违法。

针对未成年人参与代打游戏现象,有关部门、游戏平台该如何出手治理?

朱杰建议,游戏平台应当加强对异常账号的检测,对于查证属实是代打游戏的账号,应当予以一定期限禁玩或永久封禁。网络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一方面应当指导和监督游戏平台落实整治措施;另一方面也应当投入力量,对代打机构进行查处。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姚金菊建议,在技术层面,要在游戏登录前端、游戏过程后端进行有效的用户实名验证,在不影响游戏体验的前提下,游戏运营商可凭借人脸识别技术等强制执行多时段验证,通过对用户身份信息的自动验证,判定玩家是不是未成年人。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