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国古兵器品种繁多、技艺精良。复原古代冷兵器,是通过搜寻考古及文献资料,复制还原的历程。 再现当年弓弩战车 2022年08月18日

诸葛连弩

指南车

战国双矢并射连发弩

吴景刚和他复原的三弓床弩

孩子们感受诸葛连弩的魅力

古兵器复原:

在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艺对男士来说尤为重要。贵族家中如生下男孩,就要向天地东西南北分别射出6箭,寓意孩子长大成人后志存高远、征服四方。这足见“射”艺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由于弓箭能够远距离射杀敌人,被列为兵器之首。其实,相对靠人力发射的弓来说,靠半机械发射的弩更受青睐。

令人难以想到的是,像诸葛连弩、三弓床弩、战国连弩、架火战车……这些凝聚了古人勤劳与智慧的古兵器,竟赫然呈现在东光县南霞口镇的东吴文创园内。

30多年来,这里的主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兵器复原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景刚,一门心思琢磨、复制出了50多个品类、大多数人从未见过甚至闻所未闻的古代兵器。

复原“机关枪的鼻祖”

占地500余亩的东吴文创园内,种植了桃子、黑桑葚、葡萄等10余个品种的果树,长廊里随处可见一块块木牌上雕刻着姓氏图腾和姓氏起源文图。由吴景刚复原制作的各类古代攻城和守城的大型器械被布置其间,仿佛让人穿越回那刀光剑影、烽烟四起的神秘古代。

吴景刚打开了他的“兵器库”——古兵器模型展厅,墙上挂的、陈列架上摆的几十种木制小型兵器,映入眼帘。

一把名为诸葛连弩的兵器引人注目。这是一个能够装入10支短箭,并连续发射的兵器,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机关枪”。关于它的制作历程,吴景刚娓娓道来。

“30年前,我在姥姥家偶然发现了一个早已损坏的连弩残件,当时觉得很好奇,就拿回家研究。” 吴景刚说, “那是一把家传的诸葛连弩,距今约100多年了,是我的太姥爷制作的。这把弩的箭匣能排放10支箭矢,当时只做看家护院用。我对这个残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反复研究了几个月。”

那时,在木工上有了一定基础的吴景刚,萌生了复原诸葛连弩的想法。可是复原谈何容易,诸葛连弩失传已久,且留下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多少人研究了几十年,都没能成功。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不仅是足智多谋的军事家,还是一个大发明家,除了用来传递信息的孔明灯,他还发明了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和武器诸葛连弩,一次能连续发射10支箭,火力很强。

“传说中,诸葛亮临终将连弩的制作工艺传给了姜维,后来也就失传了。而制作家中那把连弩的太姥爷也已经离世了。”吴景刚说,当时,没有任何可以制作的案例查询。

《三国志》《天工开物》《武备志》……吴景刚几乎翻遍了所有记述连弩的文献。起初看不懂古文,他就四处请教。然后再按照书上的描述,尝试复原。不断改进,不断推翻重来,反反复复,终于在2006年,吴景刚成功制作出了成品。

从那之后,吴景刚对古兵器复原狂热的痴迷与追求,便一发不可收拾。

发扬家传技艺

今年47岁的吴景刚出生在一个木雕世家。受家庭影响,他自幼酷爱工艺美术,17岁时跟随母亲赵金凤学习木雕工艺,后来和舅舅赵金忠学习木工工艺。

吴景刚的曾外祖父赵长河是清末时期当地有名的木匠,开办有福德堂木工作坊。赵长河年轻时曾获赠了一本记载了很多构思巧妙器械的古书,并根据古书上的记载制作出了多种器械,有的机械可以自己行走,有的木人可以拉锯。这其中,就包括一把诸葛连弩,因弩上有一个箭盒,当时被称作“盒子箭”。

之后,吴景刚的外祖父赵连友接手经营起福德堂。吴景刚说:“上世纪30年代,有一次家中遭遇窃贼,我姥爷曾用连弩击退了3个窃贼。这件事传开后,福德堂的连弩也引起轰动。附近的乡绅纷纷出高价订做连弩。在抗日战争期间,姥爷还制作了一批连弩,分发给村里的乡亲们作为防身之用。”

到吴景刚这一代,他结合木工手艺对古代兵器进行了系统研究,使得这项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吴景刚是一个较真的人,一开始他制作古兵器不得法,于是他把所有关于弓箭车弩制作技艺的书整合起来,反复比对之后,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再结合家传的技艺,终于慢慢掌握了制作方法。

多年来,吴景刚通过对史料的研究以及自己的想像、摸索,对攻城器械的创作达到很高的水平,复原古代兵器所用的材质及原理符合历史背景,并得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专家的高度评价。

保留珍贵历史

在东吴文创园深处,一架名为“三弓床弩”的大型古代攻城器械前,吴景刚演示了三弓床弩的使用方法,箭上弦后被射出170多米远。他说:“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一个弩有3张弓。古代战场上这种弩长五六米,上一次弦要几十个人合力。攻打城池时,弩箭被一起射入城墙,士兵可以手抓脚踩着这些弩箭,攀墙入城。”

战车可谓冷兵器时代的一大重器。吴景刚复原的战车,就是参照战国晚期战车,按1:1比例复原而成的。在园区内,还有吴景刚复原的用来撞城门的撞车、用以投掷石弹的炮车、用来跨越护城河的折叠桥……

这些木质结构的攻城器械精巧细致,整个构件找不到一颗钉子,全靠丝丝入扣的插槽、圆孔等对接完成。

“这就是古人发明的卯榫结构,不用钉子加固,木料多为老榆木,结实又有韧性,很实用。”吴景刚介绍说。

如今,吴景刚已经制作出诸葛连弩、战国连弩、指南车、三弓床弩、撞车、巢车、炮车、架火战车、一窝蜂、火龙出水和折叠桥等近百件小型及大型古代兵器。其中,诸葛连弩和战国双矢并射连发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每逢假日或周末,都有中小学生在体验古兵器的使用中,了解中国历史。每隔一个星期,吴景刚都要去石家庄的德明古镇,带着青少年学习古兵器知识,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2015年8月,他复原的诸葛连弩、战国连弩、指南车等多件作品获得“首届2015香港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会”金奖。

得到业界的认可后,很多人慕名找吴景刚制作兵器。他曾为近代战争题材电视剧《断喉弩》剧组打造断喉弩,得到导演及剧组人员的一致好评。他为中国科技馆制作的13件古代军事器械,已被带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北京奥运期间,吴景刚复原的诸葛连弩和战国双矢连弩在军博举办的《制胜之道——孙子兵法暨中国古代军事精品文物展》中,曾做为重点展出。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走近科学》等栏目做了20余期的专访。

吴景刚感慨地说:“复原这些古代器械,能够深入、直观地展现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挖掘细节背后的文化。这不仅是以我自己的方式保留下每段珍贵的历史,也是守住匠心,并不断的超越自己!”

2012年,古兵器复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兵器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