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河间府与京德古御道 ■赵华英 2022年05月19日

明清以来,“京南第一府”成为河间美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京德御道”的繁荣兴盛。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条御道既是南北两京官员往来、驿路传递的要道,又是各省人员交流、物资贸易的通衢。

京德御道的兴起在明清,但作为干线道路的历史要更长。北宋时期,王安石送契丹使臣从汴梁(今开封)北去归国,即经过河间;1125年,金国从燕京发兵,经析津(大兴)、顺安(固安),一路南下,直抵汴梁。后掠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耻”。金国的进军路线与后来的京德御道基本一致。宋灭元初,文天祥从南方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路过河间,也是走的这条道。

2013年,位于106国道边的任丘市北辛庄乡香城铺村,发掘出古代道路遗迹,底层道路的年代远至唐宋、东汉,最上层才是“京德御道”,马蹄印和车辙印仍清晰可见。

明清时期,北京成为政治中心,京德御道成为物资运输、公文传递的一条重要官道。道宽十八弓(30米),每隔十里设铺兵数名,负责官道维护、保卫,也供那些乘快马传递文书的兵丁和过往官员休息之用。

据乾隆《河间县志》载,围绕京德御道,府城内设有官方的“瀛海驿”,由知县亲自掌管,共有马匹89匹,各种杂役听差200余名,每年花费白银5000余辆;在城北八里庄、二十里铺、三十里铺设“铺舍”三处,各有四名铺兵负责维护。官道两侧,围绕给过客提供食宿,商肆、店铺鳞次栉比,沿路村庄稠密,至今可见当年踪迹。

京德御道与“御”字联系起来,还与明清皇帝多次来往这条道路有关。康熙皇帝出巡,严禁地方官提前修治道路,提出“朕不择路而行,何用修治,徒劳民力”。但到了乾隆皇帝,对御道出巡极为严格,提前都要派大臣检查,加固桥梁、平整路面、黄土铺垫、清水泼街,无一不兴师动众。

河间方志资料多次记载了乾隆南巡经过河间,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自从保定赶到河间,与府县官员提前准备迎接事宜,其中就包括修整道路。乾隆六次南巡,给沿线官民带来巨大负担,却也间接促进了京德御道的修建。同时,御道旁还修有规模宏大的行宫,仅河间府境内就有思贤村行宫(位于今任丘)、太平庄行宫(位于今河间)、红杏园行宫(位于今泊头)等,均在106国道旁。

关于京德御道,民间还流传着一首《御道歌》,“彰仪门,高又高,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漫山坡,过了窦店琉璃河;琉璃河,一道沟,过了雄县是鄚州;鄚州城,一堆土,过了任丘河间府……景州塔,北魏修,过了留智到德州”,形象地概括了沿途风物。乾隆之后,清朝皇帝不再南巡,行宫逐渐荒废,加之铁路、电报兴起,驿站功能丧失,京德御道也日渐破败。

1929年,政府曾组织整修任丘至河间段;1936年4月,出于军事需要,又在京德御道基础上大规模整修,自北平至大名,简称“平大公路”。1949年2月,平津战役结束后,因铁路尚未修复,解放军南下只能依靠公路,并抢修平大公路。一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这就是后来的106国道河北段。

如今,从北京沿106国道南行,依然可以找到当年京德御道的很多遗迹。很多河间府境内的重要驿铺、桥梁,如任丘辛中驿、河间三十里铺、献县单桥、泊头富庄驿(富镇),一直沿用、流传至今。

如果可以穿越时光隧道至明清,必定会看到无数的快马、兵丁、轿夫,走在这条繁忙的官道上,甚至可以碰上乾隆皇帝那浩浩荡荡的南巡队伍。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一条京德御道,竟凝结了数不尽的历史苍桑与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