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纪轻轻,需要保险“傍身”吗 如今,“80后”“90后”群体的保险意识逐渐增强,一步步成为保险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2022年05月13日

本报记者 田真

去年,“90后”高丽华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年纪轻轻、身体健康,对买保险这件事,高丽华的想法很简单:“给自己买一份保险,就是为了能在未来给生活多一份保障。”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像高丽华一样的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和研究保险产品,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保险。

某保险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用户将购保作为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更有五成用户通过购保分散财产风险。此外,超过六成的“95后”拥有两份及以上的保险。

年轻人为什么买保险?买保险有哪些需求?他们对线上线下买保险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记者近日随机采访了4位市民,听他们分享了购买保险的想法。

刘冉冉(26岁)

线上买保险,省时省力

刘冉冉在市区一家公司从事行政工作,每月除了租房、买衣服、吃饭等日常花销以外,工资所剩无几。“我平时经常熬夜,日常饮食也不规律,感觉身体有些亚健康,买保险就是为了缓解一下这方面的焦虑。”

刘冉冉在网上购买了两份保险,一份医疗险,一份意外险,保费可以分12个月分期缴纳,也可以一次交清。两份保单一年加起来400多元。

“互联网保险对我这种收入有限的年轻人来说挺合适的,不仅保费低,还能买到高保额的产品。”刘冉冉说,她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在网上投保,“一个月交几十块钱,即使多买份也不心疼”。

她说:“有人觉得线上买保险不靠谱,如果真出了事,可能会出现理赔难的情况,不过我本人是认可线上保险的。”在刘冉冉看来,只要符合理赔规定,线上保险理赔起来也不必担忧。相比之下,她有点抵触线下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除了质疑业务员的专业度以外,更怕被忽悠。

高丽华(29岁)

购买保险,减轻负担

高丽华工作已有多年,目前在市区一家工程类的公司做技术员。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买保险”没有在她的考虑范围内,一位同事的经历让她改变了想法。

“同事的母亲因为重病住进了ICU, 一天的住院费就要上万元,同事因为拿不出这么多钱,全家愁得不行。”高丽华告诉记者,这件事情给了她很大的震撼。“我来自农村,经济能力有限,如果遇到开支比较大的医疗支出,抵御风险的能力太低了。”

就在那之后,高丽华主动联系了一家知名保险公司,给父亲买了一份保险,保费每年4000元左右,需要连续缴纳20年。“后来我父亲生了一场重病,光治疗费就花了近10万元。保险公司赔付了大部分费用,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去年,高丽华又为自己购买了几份综合类保险,每年的保费加起来是6000元左右,要连续缴纳30年,如果后续没有理赔情况,到了一定年龄还会返还大部分保金。

“根据我的要求,业务员介绍了各种类型的保险,对比后我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险种。虽然保费稍高些,也算是一步到位了。”高丽华说。

对于会不会考虑在线上买保险,高丽华表示:“我对在线上买保险还是有些顾虑的,感觉线上保险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如果真需要理赔,还得自己联系,感觉会很麻烦。”

王佳慧(31岁)

好朋友住院

让我下决心买保险

王佳慧就职于市区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已有7年,目前单身。王佳慧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年轻,买保险对她来说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再加上有医保,所以根本没有想着再买额外的保险。”

直到年前好朋友突然生病住院做了个小手术,除了医保报销以外,还花了两万元,这让王佳慧颇受触动。

她说:“随着年纪增长,感觉身体状态确实不如以前了。万一生病住院,总不能还指望着父母出钱吧。”

王佳慧的一位朋友从事保险工作,从业已有20余年。王佳慧让好友为她量身定制了保险产品。“一年三份保险的保费是4500元左右,在我可承受的范围内。”

对于线上保险产品,王佳慧坦言好多条款都看不太懂。“如果是买一些短期、价位比较低的保险产品,线上买也行;如果有长期的规划,还是线下找有经验的保险员更靠谱一些,可以避免‘踩坑’。”

赵冰(34岁)

倾向于买短期保险产品

赵冰有两个孩子,大女儿5岁,小儿子1岁。自两个孩子出生后,她就在保险公司为孩子投了保,主要是短期的意外险、重疾险。赵冰买保险倾向于短期的保险产品。“在我小时候,我妈妈为我买了一款保险,保费需要一直交到18岁,现在来看并不划算。”

除了给孩子投保,赵冰给自己和丈夫也购买了一款健康险,两个人一年加起来缴纳的保费不到1000元。“我觉得保险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有必要的,一旦出现意外或者患病,就可能面临比较大的经济压力。”

赵冰还给自己、丈夫和双方老人都参保了一款河北的保险产品。在赵冰看来,这款产品一个人只需要79元的保费,就能转移大病带来的经济负担风险,还是很划算的。

“我就是在线上完成投保的。”赵冰觉得线上投保会变成一种趋势,“不过,需要自己认真阅读相关的保险条款。我对线上投保并不反感,家庭保险配置完全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

(以上受访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