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宋史》皇族族谱

北宋著名词人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
贺铸曾任右班殿直,元祐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他的词作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他的《青玉案》一词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从而留下“贺梅子”的雅号。从贺铸的一首赠别诗中,我们读出了一段皇亲国戚与沧州的故事
少年贺铸游沧州
海风阵阵,鸥燕飞翔,一轮红日从海边冉冉升起。此刻,沧州城的高台上,贵族少年贺铸心中升腾起朝阳般的希冀和报国的豪情。
沧海之州,岁月沧桑。他想到自己的五世祖贺怀浦,在雍熙三年北伐的战争中,跟从名将杨业北征契丹,牺牲在战场上。他想到自己四世祖贺令图,曾经任莫州(今任丘)知州,于瀛州(今河间)屯兵,在自己脚下的这一带大地上驰骋疆场。
他怎能忘记,就在五世祖贺怀浦战死后的这年冬天,契丹大举攻宋。在瀛州君子馆,宋军遭受重创。时任先锋将六宅使、平州团练使、知雄州的贺令图,一心取胜,却中了契丹的奸计,被敌人活捉后逝去。一年之中,父子两人都命殒宋辽战场之上……
贺铸继承了祖上沙场武将的风骨,他身长七尺,面呈铁色,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与祖辈不同的是,他不仅有一身侠气,更有过人的才华。
贺铸写有一首赠别诗,自诉他年少之时到沧州观光旅游,去看海上日出的情景。这首诗是《送表侄赵子亿之官沧州兼简通守李延宁 字叔永 辛未十月京师赋》——
吾昔游浮阳,童心初办狂。
凌高瞰海日,径欲穷扶桑。
岁纪忽再周,此图竟莫偿。
今适送子往,临风但彷徉。
之子公族秀,祖基维懿王。
成吾家宅相,裂封复吾乡。
汝翁同谷守,视吾犹雁行。
后生古所畏,之子未易量。
管库方试吏,事役须更尝。
譬彼汗血驹,齿齐即腾骧。
昃宜勤夙夜,动虞三尺妨。
勿惮川陆遥,千里如邻墙。
勿计弦晦余,俛仰度三霜。
边朔昔云苦,今歌海隅康。
正赖别驾贤,不减晋王祥。
依投得吏师,行见售所长。
为吾语故人,曩契想未忘。
愿致双鱼封,继以一鹗章。
诗的第一句“吾昔游浮阳”中的浮阳是沧州的古称,即现在沧州东南的沧县东关。诗的开头,贺铸写自己曾到沧州游历,那时的自己年少轻狂,登高远望看海上的日出,想找到让太阳升起的扶桑神树。而时光往复,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了。现在要送别表侄赵子亿去沧州任职,正是京城秋风乍起时,贺铸不禁心潮起伏。
他叮嘱表侄赵子亿到任后要不辜负家族的声望,勤勉工作,夙兴夜寐,在贤良的沧州通判李延宁支持下,做出一番业绩来。
诗中“边朔昔云苦,今歌海隅康”,是说过去认为清苦的边地,现在是个康平的地方。反映了沧州当时的生态环境是祥和、良好的。他还让赵子亿到沧州后,要代他问候沧州的老朋友,希望过去的友谊历久弥新,以后要经常有书信往来。
对于贺铸的生平履历,《宋史》等史籍有一些介绍,但大都是停留在任职等政治履历和艺术成就上。如果不是赵子亿任职沧州,引发了贺铸的感慨写下这首诗,我们真的很难了解这段贺铸到过沧州的故事了。
贺铸、赵子亿都是皇亲国戚
贺铸身世显赫,他的祖先是唐代诗人贺知章,他还是太祖赵匡胤结发妻子贺皇后的族孙:贺铸的世祖贺怀浦,是贺皇后的兄长,贺怀浦之子贺令图是贺皇后的侄子,二人都是太祖、太宗时期的大将。而贺铸的妻子是赵匡胤后代的宗室之女。
贺铸诗中的“表侄赵子亿”,更不是一般人。他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六世孙。
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嗣主要是次子赵德昭以及四子赵德芳两脉。赵德昭一脉后世字辈排序是: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赵子亿就是赵德昭一脉的后人。
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951-979),生母是孝惠皇后贺氏。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改任京兆尹兼侍中,后来又加任检校太尉。
公元979年,为了给将士们向太宗讨赏,赵德昭被太宗严厉训斥,回到家中自杀身亡。赵德昭死后,太宗追赠他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号懿。这也就是贺铸诗中“之子公族秀,祖基维懿王”的由来。
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在北宋时期大多被外放做小官,因此他的子嗣散落在全国各地。从贺铸的诗来看,赵子亿到沧州是做通判以下的小官,所以历代沧州的志书上并没有赵子亿职官的记载。也多亏了贺铸的这首赠别诗,让我们了解到,不仅大词人贺铸曾经游历沧州,而且赵匡胤的六世孙到沧州任过职。
那么,赵子亿的身世仅凭贺铸的“表侄赵子亿”“之子公族秀,祖基维懿王”还是不够充分。只有在皇室宗谱中找到确切记载,才能真正解开赵子亿的身世之谜。
《宋史·宗室世系表》第二十七卷,在中华书局出版社的版本中,从第17册到24册,第5561页到第8604页,都是赵宋皇族的族谱。在浩大的赵氏皇族一个个名字中,终于找到了“武德郎赵子亿”。
考其宗室世系表,他的世系是这样的:
太祖赵匡胤—燕王赵德昭—舒国公赵惟忠—东莱侯赵从恪—太师鲁国公赵世规—赠洋川郡公赵令白—武德郎赵子亿。
赵子亿有三个儿子,伯虎、伯篪、伯荣 ,但后来的子嗣没有记载。
“管库方试吏,事役须更尝。”从贺铸的诗中看,赵子亿此番到沧州,是在沧州通判李延宁手下做“管库”,也就是保管仓库的役吏,贺铸也任过管库之职。到沧州做管库的赵子亿最后官至武德郎。武德郎是政和末年的散官阶,属武官序列。
贺铸与沧州词人李之仪是挚友
在贺铸的一生中,沧州盐山词人李之仪是他的好友之一。他们都是著名的词人,常常一起写作研讨词作,并互诉心曲。
李之仪在《跋小重山词》中云:“崇宁四年冬,予遇故人贺铸方回,遂传两阙,宛转绸绎,能到人所不到处。”在《再跋小重山后》中记:“予与方回相别五六年,邂逅江上,未及见首折问劳甚勤恳。”
李之仪与贺铸是多年的朋友,在崇宁四年(1105)的冬天,李之仪遇到老朋友贺铸,贺铸拿出两首词作相以切磋。还有一次,两人在江上邂逅相逢,彼此分别五六年了,见面后备感亲切。
李之仪填词时多用贺铸韵。如《怨三三 登姑熟堂寄旧迹,用贺方回韵》《天门谣 次韵贺方回登采石蛾眉亭》等。贺铸视李之仪为知己,曾把自己最隐秘的一段情感向李之仪诉说。
在李之仪的《题贺方回词》中,我们看到了贺铸这段情感故事的梗概:“右贺方回词。吴女婉转有余韵,方回过而悦之,遂将委质焉。其投怀固在所先也。自方回南北,垢面蓬首,不复与世故接……”
有一位苏州女子,有着美好的容貌和歌喉。贺铸与女子相见之后,非常喜欢,于是有过亲密的接触。贺铸曾想要与女子成亲,但此时的贺铸“垢面蓬首”,处境寒微,只能“卒岁注望”。一年又一年地守望着,其感情之缠绵胜过了任何文字,却始终不能和女子在一起。贺铸常常向李之仪诉说不能与吴女相守的无奈与遗憾。
一天晚上,贺铸大半夜来敲李之仪的门,告诉李之仪那位女子去世了。
当天夜里,贺铸在李之仪家里拿着他写的两首词说:“我已经存了许许多多的眼泪,都寄托词句中了!”一次次地诵读,边读边泪如雨下。李之仪也不禁感叹,自古红颜多薄命,谁又是木石心肠呢!
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少年
少年时的贺铸,在沧州一带游历后,还到了很多地方。17岁时,他进入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顺利地进入了官场,担任右班殿直一职。
但是,京城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梦想破灭的地方。家族的衰落、现实的复杂、性格的峭直,让贺铸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元祐年间,他被下放到地方任小官,晚年退居苏州。
多年之后,年迈的贺铸不时回忆起少年时的慷慨激昂,过去的理想与抱负恍如黄粱一梦——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历尽沧桑的贺铸已不是当年那个壮怀激烈的少年。他的笔下,更多的是描绘春花秋月、儿女情长,词境清丽哀婉。丧妻之后,他痛悼妻子赵氏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其情真意切,被称作可以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比。
宣和七年(1125),贺铸在常州的一处古刹之中,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享年74岁。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北宋王朝进入了“靖康之耻”的没落年代。其实,与北宋王朝的衰亡相比,个人的哀怨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文主要参考:
《宋史》卷二十七、卷四百四十三
《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八
《庆湖遗老诗集》卷四、附录
《乐府雅词》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