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小丑》《沉默的羔羊》《教父》等电影受关注 为什么大家都爱反派角色 2021年07月20日

《黑白魔女库伊拉》剧照

《教父》剧照

《小丑》剧照

前些日子,《黑白魔女库伊拉》上映了。

从市场反响来看,这部电影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票房也就1亿元出头。刚上映时,片方和影迷就“艾玛·斯通”、“《101忠狗》童年阴影”等噱头做了一通宣传,可等到一批新片上映后,便立刻沉寂了下去。

《黑白魔女库伊拉》尽管反响一般,但它却代表了近年来的一股风潮:好莱坞各大制片厂,都逐渐热衷拿漫画IP中的反派作为主角,开发拍摄系列电影。

为什么反派们会一个个闪亮登场?

反派电影齐亮相

近年来,最成功的以反派为主角的电影,无疑是2019年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不光全球票房破了10亿美元,还斩获了威尼斯金狮奖。商业和口碑,两头都兼顾到了。

诚然,电影的成功,不光是导演和演员的努力,也要考虑到经典IP的影响。“小丑”这一影史形象塑造得过于成功。甚至有人将超级英雄电影中的人物分为三类:英雄、坏蛋和小丑——通常反派作恶,总需要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小丑却超越了一切动机和规则,成了终极混乱无序的邪恶代言人。

其实小丑变坏也是有原因的。虽然相关背景故事众多,但此前受到最多观众认同的版本是:小丑本是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员工,因为妻子怀孕需要钱,便勾结两名同伙进行抢劫,却在半途受到蝙蝠侠干扰,计划失败,自己还掉进了一个化学制剂桶受伤,妻子也因意外去世。失去挚爱,又毁了容,于是他心理扭曲,开始疯狂报复社会,成了蝙蝠侠的死敌。

但2019年版的《小丑》则相当于给出了另一个官方版的解释:小丑之所以成为小丑,乃是不公平的阶级划分,缺位的人文关怀,一塌糊涂的亲情、爱情、友情等所有问题的集合。兜兜转转,大部分又可以归咎为社会问题。无形中也符合故事背景城市“哥谭”的混乱设定。

《黑白魔女库伊拉》的故事设置基于和《小丑》同样的逻辑,都是想选取一个经典反派角色,审视剖析其人生成长路径,来讨论“坏人为什么会变坏”的主题。

然而,就影响力来说,两个IP还是差得太远了。库伊拉原本就没有小丑坏得那么彻底,无非是在《101忠狗》中做了几件狗皮大衣,远远达不到“伤天害理”的层面。动画人物原型又消解了严肃感,也显得力度不够,升华不上去。

不过,根据外媒报道,库伊拉只是一个试水的先例。除此之外,迪士尼正在有针对性地开发反派为主角的电影,构建所谓的“反派宇宙”,如《白雪公主》中的邪恶皇后,《阿拉丁》中的邪恶国师贾方等。

而在《小丑》成功后,系列电影的续作开发也提上了日程。根据相关资料,《小丑2》和《小丑3》将分别于2022年和2024年上映,皆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

那些“迷人”的反派

反面人物充当电影主角,其实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事物。其术语叫“恶棍电影”,只是一直属于小众,更没有像如今这般系列化过。

这些电影路数各异。除了挖掘反面人物的心理成因外,有些注重探讨社会或伦理问题,如《洛丽塔》《发条橙》《出租车司机》等;有些是真实人物的传记片,如《华尔街之狼》;有些则把坏人置于一个或一群更坏的人的对立面,任双方交战,如《自杀小队》《沉默的羔羊》大火十年后的续集《汉尼拔》等。

此外,某些大的影片类型,也专门给传统意义上的“恶棍”们提供了舞台。

比如黑帮片。

大部分传统影片的叙事主线,是描写主角在解决了生命中一个个困难和挑战后,最终收获了亲情、爱情、友情等美好事物,达到了人格上的完满。

而黑帮片逻辑恰好相反,是在亲情、爱情、友情等珍贵之物上做一番舍弃,以换取某些私利,比如让自己和整个家族获取权势、高层庇佑、司法豁免等,甚或只是一种“活下去”的资格。与此同时,道德方面的对与错也往往模糊掉了,只剩下“成年人只讲利弊”的冰冷。

黑帮内部的权力更迭,往往涉及朋友间的相互背叛,具体例子如《好家伙》《黑社会》《赌城风云》《美国往事》《情枭的黎明》《爱尔兰人》《极恶非道》《忠奸人》《省港旗兵》等,不胜枚举。

除了影视这一艺术体裁,漫画、小说中也不乏魅力反派的身影。

许多长篇漫画中,都喜欢时不时插入闪回镜头来讲述反派们的童年,暂时扩充其戏份,如《火影忍者》中的大蛇丸、萨克·镫等,这些角色的童年遭际往往悲惨,目的是打造出一条因果链,让观众理解其成年后的一系列选择。

也有名为邪恶,实际功能却是搞笑的角色,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神奇宝贝》中的火箭队三人组等。

这是漫画的特殊优势所在:因为体量庞大,灵活性高,方便不断插入闪回镜头,对故事走向进行修正,还能丰富角色多样性,不停开发分支剧情。

小说创作由于比漫画更讲究连贯性,不方便进行人物形象的多重反转,即便要塑造这样的角色,笔力也只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但相比漫画,优势在于更能积蓄力量,打动观众。如《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马尔福,《神雕侠侣》中阴险恶毒却为救郭襄而死的金轮法王等角色,都留下了足够耀眼的人物形象。

为什么反派们更能打动人心?

角色魅力的来源

戏剧初诞生时,舞台上推崇的是那些肉体、精神双重完美的英雄,是勇敢、善良、坚强等“有益特征”的集合。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到,文学是道德的反映,表现“有益特征”的作品价值,高于表现“有害特征”的作品价值。

所谓“有害特征”,指愚蠢、自私、懦弱、庸俗等负面人格特质。在丹纳看来,这些元素即便不能不出现,也应尽可能少出现为宜——在这种逻辑下,戏剧也被分为了低级、中级、高级三类:“低级剧种”以喜剧居多,意在创造一批懦夫、骗子、吝啬鬼供观众嘲讽取乐;而“中级剧种”即是表现那一类“坚强而不健全,精神不平衡”的人物;“高级剧种”自然就是表现“真正完美的英雄”。

对英雄的推崇,本质上是满足平民对贵族的幻想。丹纳生活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刚打碎君主制,但旧文化的影响仍在,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仍偏简单。因此多数时候,道德标准依然是明确的;究竟何谓好坏,是默认且不需要过多探讨的。

但到了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原本简单的社会结构裂解开来,变为多个各行其是的小组织,道德标尺就开始模糊了。电影源于生活,是现实和社会的高度抽象化产物,又天然具备足够影响力,自然就成了展开讨论的最佳对象。

以《教父》为例,电影中将维托·柯里昂描绘成了一个智勇双全,退能对家庭负责,进能维护一方安定的形象,近乎完人。但究其本质,柯里昂家族的存在,对社会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让人怀疑。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反差,构成了角色魅力的根本来源。

当然,人物的选择并不只缘于环境,还要倾听内心的声音。

《蝙蝠侠》中,韦恩小时候目睹父母遭遇杀害,从此憎恶暴力,通向了成为蝙蝠侠的英雄之旅。而同样受到心灵创伤的小丑却走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成了反社会的疯子。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些亘古不变的主题始终没讨论出结果。于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将《黑暗骑士三部曲》拍成了具有黑色电影特质的社会学影片,片中的蝙蝠侠在思考应付这一系列问题时,也经常陷入哲学层面的迷茫。

社会变得复杂,道德标尺四处游移,甚至左右矛盾,美好的理想就愈发显得格格不入。

归根结底,人生中涉及的元素众多,如何平衡各种欲望和需求,割舍什么、保留什么,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而如今,道德标尺模糊不说,人们的压力又实在太大。相比那些少数一切都能达到平衡的幸运儿,多数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同美好事物作割舍,收获的却也并不是多么值钱的东西。

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