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什么梗?”在我们生活中,这句话并不陌生。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梗”是什么?又该怎么玩?这是连沉浸其中的年轻人都很难精准表述的概念。它一般是指社交语言中新奇有趣的内容,有可能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偶发妙语”,也可能来自网络社群。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来源,也没有标准的文化评判体系,不同的年龄段、爱好圈、职业等都有属于自己的“梗”。年轻人乐于用搞笑幽默的“梗”来传递快乐的生活态度,打造积极有趣的人生新主张。
“玩梗”中带来欢声笑语
市民陈超有位“90后”朋友名叫王洋,是他们朋友圈子里的开心果。陈超说,她的“梗”诙谐幽默,其中不乏一些“自黑”和“自嘲”,非常有趣。比如,她经常自嘲自己发际线后退、脱发头秃等问题。“有一次正吃着饭,她突然放下筷子,说‘就挺秃然的,我开始羡慕地板,这么多头发’,我们都笑喷了,互相调侃,地板上的头发都比头上多。没想到她接着说,‘不过我最近头发掉得少多了,因为毕竟没有多少可以掉了……’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陈超说,王洋有时也会讲一些“破梗”。“有一次我们的话题莫名谈到了人生哲理方面,我说了句‘你只有不停地努力奔跑,才能保持初心,留在原地,不被世俗改变’……多好的心灵鸡汤啊,谁知她随口接了一句‘你在说跑步机吗’,氛围立刻被破坏了。还有,她也很喜欢谐音梗,还会讲‘金木水火土,谁最多金?’这种很冷的‘破梗’,她会告诉你答案不是金,而是土,因为‘土豪多金’……但不得不说,跟她在一块儿,我们总是很开心。”
每次朋友聚会,王洋总能用一个又一个的“梗”让自己和身边人更加欢乐。类似“凡尔赛”“工具人”“打工人”“杠精”“C位”“神仙打架”“朋克养生”“海王”“真香”“懂王”“蚂蚁牙黑”等“梗”背后的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趣味横生。
在王洋看来,面对现实压力时的年轻人,用“玩梗”来调剂生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正因为如此,她总能在“玩梗”的过程中收获一大波好人缘。
“玩梗”中开启社交功能
在医疗行业工作的赵坤一直认为自己是潮流最前线的“冲浪男孩”。
赵坤常常想起几年前那个下雨的傍晚,他开车经过一个拥堵的十字路口时,不知是哪辆车开始鸣笛,“嘀--嘀嘀”,随后,周边一辆又一辆的汽车开始此起彼伏地发出了“嘀--嘀嘀”的鸣笛声。他也跟着开心地按起来。这让坐在车上的同事很不解:“是有些堵车,但大家怎么都开始鸣笛了,这么统一地不耐烦吗?”赵坤向对方解释,“嘀--嘀嘀,一长两短,招手即停”,这是某知名网络社区里曾经一个广泛流行的“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对暗号”的方式。“对上了暗号,我们就是一家人。”
赵坤认为,“玩梗”能够让他们快速地找到“同类”,感受到“你懂我”的群体认同,从而拉近心理距离。“就像听到‘伤害性不高’,会立即接‘侮辱性极强’。”
“玩梗”中找到情感共鸣
曾有一家媒体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67.34%的被调查者会在适合的场景与好友分享。在“流行梗知多少”的测试中,超过90%的被调查者可以接上超过4句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多数年轻人对“玩梗”并不排斥,甚至热衷如此。
正读大学二年级的资深“玩梗”行家程鹿妍看来,在“玩梗”中找到情感共鸣很重要。“有时候,两个原本不太熟悉的人在接上“梗”以后,就可以获得‘确认过眼神,是跟我一样的人’这种心态。”程鹿妍说,迎合当下使用群体的情感需求也是“梗”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原因之一。她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我要一杯芋泥啵啵奶茶,不要芋泥不要奶茶,只要啵啵”是最近很火的撩人梗,意思是想亲亲,撒娇的一种方式。这些“梗”在情侣之间就能产生超强的化学反应,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记者采访中,大多数“玩梗”青年认为,“给身边的人带来欢声笑语”“建立并加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联”“自我满足”“让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的事物”“定义自己”等,是他们热衷于“玩梗”的基本原因。程鹿妍说,“玩梗”还能产生各自感兴趣的小圈子,而“梗”便是圈子里最鲜明的身份识别标志。
“玩梗”中丰富流行文化
互联网让现在的语言使用生态丰富多彩:有些“梗”是对日常生活的总结,比如“九折水瓶”“U1S1”“夺笋哪”“针不戳”“就挺秃然的”是谐音梗,分别表示“就这水平”“有一说一”“多损啊”“真不错”“就挺突然的”的意思;有些是对热点事件的讨论,比如悬疑剧《隐秘的角落》带火了“一起去爬山吗”,意思是想要谋害你,逐渐演变为朋友间的一句调侃话;有些是方言梗,比如“耗子尾汁”“集美”“蓝瘦”“方了”“老铁”;还有一些纯粹是语言解构,比如“爷青回”“细思极恐”“不明觉厉”……作为青年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玩梗”中不少有趣信息正丰富着流行文化。
其实,当一个文化内容或网络话题拥有足够热度与交流基础,并能够总结和精简,符合年轻群体在网络交流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便有可能成为一个“梗”。比如,“你在拼多多到处找人砍价,他在滴滴打车求人助力,我在电子厂拧螺丝拧到凌晨,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早安,打工人”……“打工人”是现在很多上班族的自称。这一称呼,在平凡中透露着追求,在屈辱里努力表现出倔强,虽然挣钱不多,但有着不卑不亢的礼节。“打工人”的梗,虽然基调有些悲怆,但带着一股“土味”的励志感,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共鸣,也成为众人情绪发泄的一个出口。于是,“打工人”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当然,“玩梗”背后也有一些负面层次的东西,那些内容与脏话没有区别,应当成为年轻人拒斥的文化垃圾。“玩梗怡情,但不能过度玩梗。碰到低俗、恶俗、粗俗的网络梗,我们应该加以抵制。”程鹿妍说,网络日新月异,能出圈的“梗”有很多,取其精华才能助力年轻人更好的人生。